榮耀與忠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09章 挖了好大一個坑,春秋生存指南,榮耀與忠誠,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到秋季中旬,也就秋收結束之後,秦軍的主力仍舊不見蹤影。
智宵派了不少偵騎,沿著洛水、涇水、渭水尋找秦軍主力,一圈下來沒有找到秦軍主力的行蹤,內心裡還是非常納罕的。
為什麼要沿著水系尋找?因為部隊一旦多了,人喝馬飲的用水量就會非常誇張,別說水還有其它用途,真不是一條小溪或小河能支撐得住。
如果是小溪的話,信不信人一滿萬能取用到斷流?因此大部隊行軍,排除掉必須隱匿行蹤事先攜帶足夠的水之外,通常會選擇沿著大型水系的路線。
畢竟,人在七天內不吃東西還能硬撐,一旦三天不喝水就要死翹翹的!
“若有戰事,當在明歲?”仲由進行猜測。
智氏屯駐在秦地的大軍不需要進行秋收,乾的事情反而是開墾。
從這一件事情上也能看得出秦國的農業有多麼懈怠,他們在涇水以東真的沒有墾荒,以至於智氏想撿現成的便宜都佔不到。
秦國農業比較發達的區域在哪裡呢?在“雍”的周邊,包括“雍”相鄰的那些城邑,再來便是涇水西岸的“涇陽”周邊了。
現如今的秦國顯得極為兩極化,沒人的地方一點人煙都看不到,擁擠的地方卻是人口無比稠密。
東起洛水到涇水東岸就是大片的無人區,城池僅有“麻遂”和“高陵”兩座,兩座城池的周邊再有數量不超過二十個的村莊。
屬於秦國勢力範圍的渭水南岸,上游的秦人老家“冀”那邊有兩座城池比鄰,中游則是一座城池都沒有,靠近大河的下游區域倒是有“蕩社”這麼一座城池。
這個“蕩社”在秦國的山川輿圖示記為“豪”,本來則是由“蕩社”、“蕩氏”這兩個名稱,原為戎人聚居地,後來被秦國掃平並實施佔領。
智氏的程朔在“麻遂”戰事結束後,率軍前往奪了“蕩社”,佔據了那個位於茫茫森林包圍的城池。
是的,真的就是茫茫多的樹木,一眼看不到盡頭的那種,城池就處於那種環境。
因為“蕩社”是那種環境,開展農耕的難度其大,秦人搞了將近一百五十年都沒有開墾出多少農田,以至於在“蕩社”定居的秦人數量非常稀少,聽說總數壓根不超過三千。
一座城池內和外面村莊的總人口不超過三千,無疑就能夠顯示出問題,誰一聽馬上意識到當地的環境很差勁。
目前渭水以南真的一片荒廢,等待出現大批人口遷徙,要等兩百多年之後了。
在春秋時代,行政劃分為都、邑、鄉、裡、社。
所謂的“都”就是每一個家族的都城,“邑”則是普通的城池,鄉由幾個村構成,“裡”又是包含了多少村落,“社”其實是軍事單位的一種延伸。
當前已經出現“縣”這個行政單位,屬於直轄於中樞,也就是國君直接管理。
並非每一座城都是一個縣,各個家族封地上的城池就是“邑”。
郡這個行政單位還沒有出現,國內內部的行政劃分以各家族封地論斷,也就是一個家族所持有的封地為一個單獨的行政區,國君管不到貴族封地。
各個家族對每一座城池都有自己的安排,重視和當地環境又合適就大力開展農耕,人口多少主要是看當地本身的產出。
普通的城邑,也就是包括城池本身和周邊村莊的總人口,一般會擁有六千以上。
大的城邑,一座城池下面可能下轄幾十個村莊,人口總數達到一萬五千。
有些特別的地方存在特例,拿智氏的“都”,也就是“智”來說,哪怕本地產出養不起太多人,一樣會劃分多一點的人口,糧食等物資由它處轉運。
另外,像是“孟門”、“壺口”這種本身不事生產的關隘,它們壓根就沒有普通的常駐人口,每年會有納賦的人前往輪流進行衛戍,至於衛戍部隊多少看情況。
智宵不想立刻西進的原因之一,秦國在“雍”周邊……,且稱為京畿區域,人口著實是過於稠密,無法一波橫掃的話,一定會打成消耗戰。
一旦戰事變成消耗戰,哪怕智氏作為一個家族有實力跟秦國耗下去,問題在於就無視晉國內部魏氏、韓氏、趙氏以及其他列國的威脅了嗎?
所以,無法將秦軍在秦國京畿圈之外先殲滅為前提,智宵敢率軍逼近秦國京畿區域,一定會打成一場消耗戰,給予大局平添更多的意外,屬於絕對的不可取。
“我離去之後,此地以范蠡為主。”智宵不可能一直待在前線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