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主宋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3章 市長熱線,重生:從小科員直達巔峰,頑主宋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趙丹和張政禹的配合還比較合拍,本來趙丹沒想到張政禹會這麼容易把民政局局長的人事權放出來,但張政禹確實這樣做了。

月底,趙丹提名民政局副局長蘇振東作為局長人選,建議將自己的秘書下放到民政局做副局長。

五人小組會、區委常委會上,都沒有人提出異議,蘇振東正式被任命為民政局長。

月末,區委組織部向張政禹彙報問題銷號情況,清單中800多個涉及民生領域問題中,80%完成了銷號,剩餘問題大多數是涉及多個部門協作的工作,需要耗費時間長一些,也可以理解。

“百名幹部進百企”第一批幹部已經全部下沉,到生產一線和企業面對面交流。目前正在梳理問題清單。

張政禹要求:幹部在企業一線進行調研座談,務必不能勞師動眾,不得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經營,不得在企業用餐,不得以“取樣”、“對外推介”等名義,在企業拿取商品。

與此同時,張政禹把另一項重要工作交給了組織部——協調改革市長熱線。

江東市1999年就開通了市長熱線,與城東區開闢的網路問政不同,市長熱線更有私密性,但也相對更封閉。

市長熱線其實是一個電話轉接平臺,群眾就相關問題致電市長熱線,由市熱線辦按照問題分類,向各縣市區和市直部門派單,並且限期辦理完畢。

理論上這套機制能夠解決部分群眾的問題,但是實際操作中,這套機制往往存在著各種問題。

接線中心的派單工作人員往往不是精通業務的,而多是外包人員,因此問題派單往往弄得亂七八糟,同樣一件事,不同的派單員可能派給不同單位,給基層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難。

比如房屋違建,是轉給房管局,還是轉給城管局?再比如參加商業體育活動時摔傷,是轉給工商分局還是轉給體育局?

不同派單員手裡,這些問題就有不同的答案。而這些單子發出去之後,基層往往無所適從。敷衍推諉、扯皮拉筋,各種問題層出不窮。

鑑於以上種種原因,本來應該是給群眾解決問題的市長熱線,變成了給基層、給群眾添堵的熱線,弄得群眾意見很大。

城東區委、區政府作為縣級單位,雖然沒有權力直接改變市長熱線的派單分配模式,但是至少能夠推動改革。

由於區級政府沒有專門設定轉接市長熱線的單位,這項工作張政禹要求張璐牽頭,儘快收集各單位意見,形成報告,張政禹親自拿著這份報告去找市政府協調。

平時各單位寫徵求意見的時候,大家都磨磨嘰嘰,不到最後一刻絕不交稿。但是說到市長熱線的時候,各單位都飛快的寫了意見,組織部簡單的做了歸納,很快就拿出了稿子給張政禹。

趁著去市委開會的功夫,張政禹拿著稿子找了鄭一鳴,希望能推動市長熱線改革。

鄭一鳴拿著材料翻看了半天,道:“這些問題我也知道,但是具體怎麼改,沒有措施。當初建立這個市長熱線的初衷,就是希望能有一個渠道給群眾解決問題,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想著有總比沒有好。”

“現在時代發展太快了,很多新生事物,對我們政府的工作職能劃分也要求更加細緻了。有的工作需要按照部門劃分,有的需要按照屬地劃分,別說派單員弄不清楚了,就是政府辦的一些同志,也得問好幾個單位才能弄清楚情況。”鄭一鳴眉頭緊鎖。

張政禹談了談自己的看法:“市長,我認為市長熱線的存在,本來就是對行政工作的重要補充,如果我們的行政工作能做到位,群眾可以透過政府部門解決問題,就沒有必要打市長熱線。而推諉扯皮問題也不是由市長熱線引起的,而是咱們的日常工作中,本來就存在這些問題,只是在市長熱線中集中凸顯了而已。”

鄭一鳴對張政禹的說法表示贊同:“幹部作風年年在整治,但是問題卻得不到根治,說到底是我們制度上不夠完善。談談你的看法吧。”

“市長,我認為還是從市級層面要進行劃分,城東、城西、江州三個區屬地內容各有不同。比如涉及交通問題的,江州區有職能處理,但是城東城西就沒有這塊職能。涉及文物管理的,城西區有文物職能,江州和城東就沒有,類似的問題咱們市裡還有很多。”

“因此我建議,遇到難以劃分的問題,先轉市直相關部門,再由市直部門按照相關職能,向區縣派單,以免遇到問題分下去,但解決不了的情況。”

“另外,咱們雖然有督辦機制,但是沒有退單機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書八零,軍嫂帶崽被兵哥哥寵爆了

寧安

阮玉

Shim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