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懷縣的羽田小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章 吐蕃使者,穿越回唐之盛世華章,仁懷縣的羽田小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二十一章 吐番使者
秦文龍在長安城中已小有名氣,他憑藉著對歷史的熟知與現代智慧,在文人雅士的聚會中常常能引經據典、妙語連珠。這日,他受邀參加一場由朝中重臣舉辦的盛宴,旨在探討大唐的文化與外交。
秦文龍身著一襲月白色的錦袍,頭戴玉冠,身姿挺拔地踏入那雕樑畫棟的宴會廳。廳內燭光搖曳,賓客們或高談闊論,或吟詩撫琴,一片熱鬧景象。他的目光掃過眾人,看到了不少熟悉的面孔,皆是大唐的才俊與官員。
眾人見秦文龍到來,紛紛投來目光。一位老者捋著鬍鬚說道:“秦公子,久聞你對古今之學皆有獨到見解,今日定要與我等好好分享。”秦文龍謙遜地拱手行禮:“晚輩不過略知一二,還望各位前輩多多指教。”
宴會開始,先是樂師們演奏了一曲悠揚的《霓裳羽衣曲》,那婉轉的旋律彷彿將眾人帶入了一個如夢如幻的仙境。曲罷,話題逐漸轉到了大唐的文化傳播之上。
秦文龍沉思片刻,開口道:“大唐文化昌盛,猶如璀璨星辰照亮四方。然若要使其遠播海外,不僅需依靠商貿往來,更要以學府為基,廣納他國學子。”眾人皆露出好奇之色,一位年輕官員問道:“秦公子此言何意?”
秦文龍緩緩踱步,解釋道:“如今大唐與西域、東瀛等地已有貿易交流,商人帶去的是大唐的器物,而若能在長安設立太學分院,收納各國學子研習大唐的經史子集、禮儀制度,待他們學成歸國,便是大唐文化的傳播者。” 眾人聽後,紛紛點頭稱是。
這時,一位禮部的官員提出疑慮:“但他國語言文字與我大唐不同,如何能使其理解我大唐文化之精妙?”秦文龍微微一笑,說道:“可先設譯館,召集精通各國語言與大唐文字之人,將經典著作翻譯為他國文字,如此一來,便可逾越語言障礙。”
在熱烈的討論中,宴會的氣氛達到了高潮。然而,就在此時,一名侍衛匆匆走入宴會廳,在主人耳邊低語了幾句。主人臉色微變,起身說道:“諸位,吐蕃使者突然到訪,似有要事相商。”
眾人皆感意外,秦文龍心中一動,他深知吐蕃在大唐邊境的影響力,此來定非尋常。吐蕃使者昂首闊步走進宴會廳,他身材魁梧,身著獨特的吐蕃服飾,眼神中透著一股精明與傲慢。
使者向眾人行禮後,開門見山地說道:“吐蕃贊普聽聞大唐文化繁榮,然近日我吐蕃境內卻流傳著一些不利於兩國友好的謠言,稱大唐欲以文化侵蝕吐蕃,使我吐蕃子民忘卻本族傳統。” 宴會廳內頓時一片寂靜,眾人都意識到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秦文龍思索片刻,上前一步說道:“使者此言差矣。大唐文化傳播,旨在促進交流,並無侵蝕之意。文化交流如江河匯聚,能使各方受益。吐蕃與大唐相鄰,彼此的文化早已相互影響,如吐蕃的馬球傳入大唐,深受我大唐子民喜愛,而大唐的絲綢、茶葉亦在吐蕃備受歡迎。”
吐蕃使者微微皺眉,反駁道:“但如今我吐蕃一些部落因過度崇尚大唐文化,致使本族習俗漸失,這又作何解釋?”秦文龍鎮定自若,繼續說道:“這並非文化侵蝕,而是文化融合的過程。在大唐境內,亦有胡風盛行,我們尊重不同的文化,相互借鑑。若吐蕃擔憂本族文化流失,可在交流中加以引導,取大唐文化之精華,去其不適之處。”
使者聽了秦文龍的話,陷入沉思。秦文龍趁熱打鐵:“況且,兩國若加強文化交流,可增進彼此的瞭解與信任,於邊境的和平穩定亦大有裨益。大唐願與吐蕃共同舉辦文化盛會,邀請吐蕃的智者、藝人前來,同時也派遣大唐的才俊前往吐蕃,相互學習。”
吐蕃使者的臉色漸漸緩和,他凝視著秦文龍說道:“秦公子所言,頗有幾分道理。我會將此提議帶回吐蕃,呈與贊普。” 一場潛在的外交風波在秦文龍的巧妙應對下暫告平息。
宴會繼續進行,然而秦文龍的心中卻並未輕鬆。他深知,在這大唐盛世之下,外交關係錯綜複雜,文化交流亦面臨諸多挑戰。他望著廳外的夜色,暗自下定決心,要憑藉自己的智慧與力量,在這大唐的歷史舞臺上,書寫更為精彩的篇章,為大唐的繁榮昌盛,為不同文化間的和諧共處,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無論是面對朝堂之上的權謀爭鬥,還是外交場上的唇槍舌劍,他都將勇往直前,用自己穿越而來的獨特視角與知識,在這盛世華章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