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青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章 人頭稅,狗在楚營,醉青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看到大帥哥問自己,常威自然也不藏拙,繼續說道:“其實這次去閩越,最缺的不是錢糧,而是人口,沒人什麼都是空中樓閣。
只要肯跟著去閩越計程車卒,到時直接改成募兵制,給全體士卒每月按級別發糧餉。千里為官只為財,只要錢給夠,很多人還是願意背井離鄉的。
至於讓百姓遷徙去閩越,也不難,只要大王承諾免稅免徭役,大家怎麼可能不願意遷徙呢?”
“不行,免稅那我們怎麼還債?”季布率先開口說道。
“去到那邊都搞大農場模式,自己收自己稅還不是左手倒右手,而且到時的土地全部收歸楚軍所有,百姓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常威分析道。
“這樣子百姓去到那邊怎麼謀生?”季布問道。
“以工代賑不就行了嗎?或者說我們僱傭他們,只要給我們幹活,我保證他們全家頓頓有肉。”
“這是真的嗎?你確定真的能讓他們都吃上肉?”季布有點不可置通道。
“珍珠都沒那麼真。”常威信心滿滿地說道。
“既然如此,田賦可以不收,但口賦和雜稅不能免了,不然債務怎麼還?還有徭役也不能免,去到那邊修建城池,不用勞動力嗎?”
“口賦?什麼是口賦?”
“仙師,口賦簡單來說就是人頭稅。”一旁的鐘離昧解釋道。
其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秦朝已經開始徵收人頭稅。
當時的《秦律》規定,男子成年之後,必須到官府登記,分立門戶,按照規定交納戶賦,如果隱匿戶口,逃避納稅,要進行加重處罰。如果成年的男子不分門立戶,要加重徵收人頭稅。這就是所謂“舍地而稅人”。
當然秦朝的財政收入主要集中在田賦之上,史書上記載最高能達到收入的三分之二,就是66%的稅。
加上秦大大在位期間,大搞基建,什麼萬里長城、阿房宮、驪山大墓、還有全國搞馳道等等。
這幾樣工程哪一項不是耗費巨大的,所以雜稅也多如牛毛。
萬里長城和阿房宮,只要參加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都耳熟能詳,我就不在這裡多說了。
驪山大墓就是秦始皇陵,現代的西安兵馬俑,當時動用了七十多萬人,修了三十九年才修好,佔地面積56.25平方公里,差不多是兩個澳門大小。
據說兵馬俑的挖掘工作要持續700多年,這考古工作真的是可以薪火相傳,傳個幾十代,當然這主要還是考慮到保護文物,但也從側面反映出這工程耗費有多巨大。
至於馳道,那可是秦朝版的高速公路。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第二年,他才發現交通是個大問題。他意識到,統一,不是僅僅攻佔了,佔領了。真的要達到了一統,就要在文字,度量衡,錢幣,等等許多方面都要規範統一,否則統一就是紙上談兵,就是一句空話。
而這些都是要從中央統一規定之後,傳達到郡縣各地,層層下達,具體執行的。可是交通不解決,那麼許多皇帝制定發出的詔令,就不能很快得以執行。時間拖長了,人心就會渙散,而郡縣制也不能真正得到落實。當初周朝所以分封,這也是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山高皇帝遠,鞭長莫及,就會使得皇帝的一切指令,政策都成為形同虛設。
於是,秦始皇決定,要建馳道,改善交通狀況,修建高速公路。
在那之前原來六國自己境內也都有自己的道路。但是寬窄不一,這也是各國為了自己的國防安全考慮所致。這樣可以防止別的國家的車隊進入。所以秦始皇下令把秦國和六國境內原有的舊道連線起來,加以擴建,改名為馳道。
並規定每條馳道寬50步,全都一樣,還規定車距六尺。也就是車的兩個輪子之間的距離是六尺。那時的一步就是6尺。也就是說,每條高速公路可容五十輛車並行!馳道寬闊平坦,每隔三丈還種一棵大樹。
在上面駕車速度極快。據史書記載,在馳道之上半天即可飛馳二百里以上。當時以咸陽為中心向各方輻射,修了數條馳道——高速公路。
一條向東直通燕齊,就是現在的山東榮成;一條向南直達吳楚,南海郡,即現今廣州;還有一條直通西南至滇,今雲南滇池附近;向西的一條直至隴西郡,現在的甘肅岷縣地方。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命令蒙恬修了一條由咸陽向北延伸的直道,經雲陽、上郡直達九原,就是現在的包頭,全長1800多里。這條“直道”的遺蹟到現在還能找到。
秦始皇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