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全球化從大明開始
石徑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0章 全球化從大明開始,古人來校當特聘,改寫華夏意難平,石徑斜,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說起鄭和下西洋,國人是既自豪也遺憾的。
自豪的是早在六百年前的大明建立之初,咱中國人的足跡就已經出海了。
遺憾自然是後繼乏力,明明咱中國人更早進行遠洋航行,卻未能在歐洲人地理大發現之前,為華夏的發展先人一步建立先發優勢。
中國的封建王朝,在明朝逐漸接近頂峰,到了滿清,就已經是在一路走下坡路。
明明兩千年前,自始皇帝嬴政一統天下,開創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在制度建設、文明發展、經濟繁榮等各方各面,中國可以說數千年來都是世界頂流。
只可惜,一勞永逸了兩千年,一直到帝制覆滅,始終未能在根本上再進一步。
以至於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說 “中國的歷史從本質上看是沒有歷史的,它只是君主覆滅的一再重複而已。任何進步都不可能從中產生。”
這話當然偏頗片面,廣受批評和質疑,不僅無禮而且無理。
咱也不必因為外國人說了啥就是啥,認同要向內尋而不是向外找,個人如此,國家亦是如此。
四大文明古國,唯有中國至今仍在,這就是事實。
事實勝於雄辯。
但是,咱關起門來自己人說話,也不得不思考,歷史到底教會了我們什麼。
為什麼寧野之前要為大宋花那麼多力氣?
又是幫助趙昺、陸秀夫、張世傑、冉氏兄弟等南宋君臣,為新宋獻計,又是幫助趙頊、蘇軾等北宋君臣,為變法獻策?
那自然是因為,縱觀所有封建王朝,在寧野看來,大宋是有機會出現新制度的萌芽的,經濟、文化、科技發達的大宋長期發展也未必沒有機會跳出君主專制的窠臼。
一來,宋朝商品經濟發達,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嘛。
二來,宋朝“不殺士大夫”,也造就了相對寬鬆的文化氛圍,有利於新的政治思想的孕育和傳播。
無論是在北宋搞新聞業也好,還是在新宋搞人民戰爭也好,總體來看,大宋都是比較合適跨越到下一個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的封建王朝。
因此,寧野才覺得,應該在頂層設計上,更加鼓勵“以民為本”的思想在大宋的進一步發展。
所有的政治制度,歸根到底,都要為人民服務。
這才符合寧野“中國非一家一姓之中國,而是華夏千千萬萬子民之中國”的思想精神。
因此,現在大明來了,又有鄭和下西洋成功案例在前,寧野怎能不激動?怎能不為全球化從大明開始而設想?
寧野的這些想法,大明祖孫三人,自然是還不知道的。
但是,他們已經知道了一點,那就是,大明也跳不出治亂興衰的迴圈,大明,也會滅亡。
“這鄭和啊,可牛了。”
寧野回到朱元璋的提問,將電腦上的圖片放大,以便於他們看清楚路線細節。
“你們看,鄭和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再繼續往西走的話,說不定都能抵達歐洲。”
“相比之下,無論是從應天府出發去澳洲,還是從東北自白令海峽去北美,都相對近得多,當然,困難肯定都是不少的。”
“寧校長,白令海峽在何處?”
去澳洲,除了遠洋航行,在大明別無他法,但去北美,聽寧野的意思,陸地也是可行的,朱元璋當即來了興趣。
北美,畢竟看起來更大。
要是大明真能在海外分封建國,那北美自然就是“東明”,澳洲自然就是“南明”——如此一來,南明的含義也將發生改變了,不同於歷史上對抗滿清的那個南明瞭——無論哪個成功,都註定會是彪炳史冊的壯舉。
更何況,與其讓那些歐洲人過去殘殺土著,還不如大明過去開疆拓土,傳播王化。
雖然武力想必是少不了的,但華夏曆經千年文明演變,仁義禮智信的文明底線,相比那些列強那可就太高了。
“白令海峽在這裡。”
寧野將鄭和下西洋的路線圖,重新切換為世界地圖。
“白令海峽是連線北冰洋、楚科奇海和白令海的海峽,也是亞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原本歷史上,丹麥探險家維他斯·白令於1728年在俄國軍隊任職時候穿過白令海峽,第一次穿過北極圈,白令海峽的名字來自於他。”
“那也就是說,若是由我大明率先穿過此處,這裡就該改叫大明海峽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