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5章 主少國疑,北宋帝國興亡史,海歷,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殺了,那麼這個人所要承擔和麵臨的後果將是不堪想象的。可是,這些並不代表趙匡胤就絕對的安全,誰敢保證沒有意外?誰敢保證他的政敵這時候不會選擇當一回冒險家突然跳出來把他給一刀砍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好在這一切都是虛驚一場,正月初三這天,被流言蜚語弄得提心吊膽的趙匡胤終於是帶著大軍出了開封城。接下來所發生的事只要是上過初中的人都從歷史書上有所瞭解,但在講述這事之前,我還另有話想說。
可以說,趙匡胤這一生從始至終都沒有想過要背叛他的恩人柴榮。在柴榮當皇帝以前趙匡胤視他為兄長和長官,而在柴榮當皇帝以後他更是成為了讓趙匡胤仰慕和崇敬的帝王,而且柴榮對他不止有知遇之恩,更有提攜扶植之恩,這是真正意義上的恩重如山。可是,在柴榮突然身亡以後,這個國家的局勢瞬間就亂了。他是周朝唯一的頂樑柱,他這一垮讓整個國家都隨之陷入了恐慌和迷茫之中,他們頭頂上的天空也變得陰暗晦澀起來。這個時候,這個國家需要有人站出來接過柴榮掉在地上的接力棒——穩定這個國家,完成統一大業,然後讓這個國家變得繁榮富強,讓人民從此安居樂業,讓這個國家重現漢唐盛世。
那麼,這個人該是誰呢?是柴榮年僅七歲的兒子嗎?是李重進嗎?是邊關重鎮上的那些手握重兵的赳赳武夫嗎?
必須得說的是,柴榮心中的那些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在趙匡胤的心裡其實也有,從他小時候親眼目睹洛陽和開封城慘遭異族和亂兵蹂躪的慘景之後他就有了這個願望,但在當時那就是他的一個虛無縹緲的夢,一個看似永不可能實現的夢。然而,命運讓趙匡胤走到了今天這一步,讓他的那個夢想也就此變得幾乎是觸手可及。
不可否認的是,自從柴榮駕崩以後,趙匡胤身邊的那些人應該是跟他提過代周自立的事,但是趙匡胤過不了自己這一關,他不想愧對柴榮的地下英靈,他想做周王朝的忠實臣子,畢竟世上有誰願意揹負一個“欺負孤兒寡婦篡奪國家”的歷史罵名?在戰場之外,趙匡胤從來就不是一個心狠手辣的陰謀家,他的心裡有太多的道德束縛,儘管他沒有讀多少書,可他知道寡廉鮮恥,知道忠義名節,知道有些事是不能做的。如若不然,他根本不用等到這時候才動手,他早在柴榮駕崩不久之後就可以趁亂取周自立,就像石敬瑭和劉知遠甚至是郭威所做的那樣。
如果趙匡胤在事後說他是被迫當的皇帝肯定會被很多人鄙視,會被人說他是敢做不敢當,可我倒是願意相信他是被迫的(至少不是處心積慮)。有證據表明趙匡胤在兵變當晚之前就知道他手底下的人在打他的主意,他當然是拒絕,可他低估了那群人內心的那份迫切想要爆發的野心和慾望。換個角度來說,他們這些人也是普通的凡人,他們現在比以往更需要一個像柴榮那樣的皇帝。
平心而論,如果換了是我們身處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環境,值此國家內憂外患之時,作為行進在出徵路上很快就要去為這個國家賣命的我們難道不希望有一個強力的、被我們所尊崇和信服的人來領導我們甚至是成為一國之主來帶領我們去打敗外敵的入寇嗎?
在當時,如果要弄一個民主選舉或民意測評,在七歲的柴宗訓以及三十三歲的趙匡胤之間,作為一個普通的後周百姓,你會選誰來當這個國家的領導人?說來很殘酷,但事實就是如此,當時的民心是怎樣我不好說,但當時的禁軍將士肯定是大多都向著趙匡胤的。這些人當初被選入禁軍以及後來接受訓練再到奔赴戰場,在這個過程中趙匡胤受柴榮委派幾乎全程伴隨在他們的身邊。換言之,這些人都可以被稱之為他的門生。
這裡有一個很相似的對比,黃埔軍校大家都知道,在這所學校創立之時其校長的大名並不為太多人所知,可這個人就是憑藉自己的這幫學生兵成就了一番王霸之業。雖然這個人的成就和趙匡胤沒法比,但在有一點上他們是一樣的,那就是他們同在亂世之中建立並掌握了一支當時戰力最強的軍隊且這些人對他們是忠心耿耿。
說到這裡,我突然發現這兩人在某些方面還真的很像,他們都曾有一個光輝神聖的領導但這個領導卻又突然間駕崩了,然後他們就接過了那位領導留給他們的接力棒開始走上了前臺。不同的是,趙匡胤有一個如狼似虎的弟弟並且他最後被自己的這個弟弟給搞得灰頭土臉甚至還死得不明不白。
又扯遠了,其實我們這裡就想說一點:軍隊以及軍心所向讓趙匡胤成為了陳橋驛事件的主角。儘管趙匡胤明確表示過自己絕不做背叛柴榮的事,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