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6章 蛟龍騰空,北宋帝國興亡史,海歷,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你趙光義有德嗎?就算有,可後來的遼國人被你的德嚇住了嗎?党項人被你的德嚇住了嗎?如果國家之安危真的是在德不在險,那你幹嘛不解散軍隊讓全國人民都讀書修德,那樣你的國家不就萬年永固了嗎?可事實上在你的手裡大宋朝可是四處漏風啊!那時候你的德又在哪裡呢?怎麼不把它們派出去抵禦外敵呢?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另外,說到德,先是有趙匡胤不明不白地突然暴斃而崩,然後你趙光義又吃相極為難看地搶奪了自己侄兒的皇位,然後你哥哥的兩個兒子先後離奇地死去,你的弟弟趙廷美也貶死於房州,你的皇嫂死後你卻拒不發喪,還有你對李煜老婆小周後的那些傳聞中的所作所為,這些事哪一件能夠體現你的德?在德不在險——你配說這句話嗎?配提這個德字嗎?

很抱歉!我承認我在個人主觀情緒上對趙光義這個人有很深的成見,關於他這個人我有很多話想說,但現在還不是時候,我們還是回過頭再來說遷都這件事。

在趙光義說出那句經典的“在德不在險”之後,氣急敗壞的他竟然很是狂妄地直接當場拂袖而去。誠然,趙光義是當朝皇帝的胞弟,可是他畢竟是臣子,如此失禮的行為實在是有違君臣之道,可他仗著趙匡胤對他的寬容愣是把君臣之禮給拋之於腦後且根本不擔心趙匡胤會把他怎麼樣。

更離譜的是趙匡胤對此的反應,他先是望著趙光義漸行漸遠的背影發呆,等到其走遠之後,他才對左右之人說道:“晉王這話說得的確沒錯,然而不出百年,開封這種舉全國之力供保一方的局面必定會耗盡天下之力。”

很不幸的是,天選之子的這個預言後來真的就應驗了。百年之後,開封依靠全國各地的供養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但當它被金國人攻破之後,北宋也就此滅亡。當然,這些都是後話,只是如今的我們總是會去想象:如果宋朝當時真的把都城西遷至洛陽或長安,那麼後來的靖康之恥以及所謂的二帝北狩的歷史悲劇是不是就不會上演呢?

歷史寫到這裡的時候,史書再次出現了斷篇。趙光義公開站出來表示反對遷都,叩頭請諫未果之後就揚長而去,而趙匡胤則是沉默。在這之後,似乎什麼事都沒有發生,然後趙匡胤就又乖乖地回到了開封,遷都之事就此不了了之。然而,歷史的真相果真如此嗎?很遺憾,關於這段歷史在史書上被抹得一乾二淨,真的就是什麼也沒有記載,如果有隻能去野史或民間傳說裡去找。但是,就如前面所言,這中間肯定是有事情發生的,只是可能太過勁爆或敏感以至於落得個被人為抹平的下場。所以,我們只能去猜,即使是猜都只能瞎猜,但可想而知的是,憑藉趙光義手中的資源和實力他一定會加以利用並最終促使趙匡胤不得不在重壓和形勢面前低下自己高貴的帝王頭顱——放棄遷都。

趙光義手中的資源和實力有多強大呢?他自己做了十幾年的開封府尹,其影響力可謂是遍佈開封城的每一個角落:他很早就在私底下透過自己的手下幹著交結地方官員、朝中大臣以及禁軍將領的事兒;在扳倒趙普的時候他更是心照不宣地與一幫宰執大臣結成了某種形式的政治利益共同體;他的手甚至伸到了趙匡胤的後宮之中,這一點從趙匡胤死後他身邊的太監王繼恩抗拒皇后的懿旨直接去找趙光義進宮奪權便是鐵證。

此外,還有一件以前發生的事可以證明趙光義的能量和本事有多大。

公元972年秋(這件事發生具體的年份在史書上有不同說法),掌管國家鹽鐵、錢糧以及度之等事務的三司部門向趙匡胤報告說因為漕運出了點問題,所以京城的糧食現在快吃光了,儲量最多夠吃半年。為了不出現餓死人的情況,三司建議趙匡胤把禁軍分散到外地去就食,等到將足夠的糧食從南方運到開封后再讓他們回來。

聽到這話,老趙差點嚇暈過去。堂堂大宋京師之地竟然只有半年的存糧,這要是誰來個圍城不就瞬間死翹翹了嗎?老趙大怒,他召來三司使楚昭輔質問道:“你楚昭輔是幹什麼吃的?作為三司使,國家沒有九年的糧食儲備你就該被問罪,你的人現在竟然跟我說京城裡只有半年的糧食儲備,還叫我把負責守衛京城的禁軍派出去討飯吃,瘋了吧你們?朕告訴你,趕快想辦法解決這事,如果到時候真的缺糧了,到時候朕就拿你治罪!”

楚昭輔顫顫巍巍地出了宮,內心是無比的崩潰,如果能想出法子他至於主動坦白跑來捱罵嗎?可趙匡胤那裡顯然沒有商量的餘地,絕望之中他想到了趙光義,他跑去跟趙光義倒苦水並希望趙光義能夠去給他說說情,至少希望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1945超能力建設秘密基地

雯織天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