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6章 南唐雙雄,北宋帝國興亡史,海歷,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我們都知道此時的宋朝與南唐之間隔著一道長江天險,趙匡胤想要以武力方式將南唐收入版圖就勢必要動用水軍。不過,相比一支戰力出色的水軍,趙匡胤更想得到的其實是一個熟悉長江水文和戰船建造領域的專家。作為此時中原大地上的天選之子,老天爺已經幫趙匡胤解決了這個難題——他的手中正好就握有一張王牌。

趙匡胤手中的這張王牌是一個名叫樊若水的南唐人。此人本是南唐池州人,也是一個在南唐的科場上屢試不中的人,但他自認為自己有經國之才多次上疏向李煜直言國事,但結局可想而知。你一個默默無名的窮書生且連科場這一關都過不了還大言不慚地上疏言政,這事在任何一個具有官僚主義氣息的官老爺那裡恐怕都只能得到一個白眼,別說李煜看不到他的奏疏,就算李煜看到了多半也不會把他樊若水當一根蔥。況且,李煜對於革新除弊抑或讓南唐變得再次強大這種事也沒什麼興致,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將自己的苟安儘可能長地延續下去,最好延續到他死了為止。

這世上有一種人終其一生都在為了一個目標而活,那就是要活出自己的人生價值和意義,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說的正是這種人,而樊若水正是如此。在大宋和南唐之間,作為一個南唐人的他首先想到的自然是為南唐出力,可他沒有這個機會和運氣,南唐的大門一直為他關閉著。怎麼辦?難道就此老死一生?難道就此眼睜睜地看著南唐一天天地腐化下去?難道就此眼睜睜地看著宋朝吃掉南唐而自己卻什麼事也不做嗎?

宋朝和南唐必有一戰,這是樊若水自己的判斷,這也是天下之大勢。此時的華夏大地自唐代中葉以來已經在事實上分裂了幾百年,隨著趙匡胤的橫空出世以及大宋的日益強大,天下再次一統的時機已經來了。既然不能為南唐抵禦大宋甚至是攻滅大宋繼而完成國家一統貢獻自己的能力和才華,那麼他就只能選擇投奔大宋。

這裡暫且不去深究樊若水的這種行為和思想是什麼性質,而且這也說不清,你能說他是南唐的叛徒或者唐奸嗎?或許可以,可你決不能說他是什麼漢奸。自秦始皇統一華夏以來,四海大一統的概念和思想就在我們這個民族的心中開始紮根,這時候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這種概念和思想早已深入孔門學徒乃至是很多百姓的精髓之中。從這一點上來說,樊若水頂多算是南唐的“叛徒”,他甚至連“唐奸”都談不上,畢竟南唐此時在名義上早就已經是大宋的臣子。舉個例子,當年北方人跑到南方去為中山先生效力能被稱之為北方的叛徒嗎?

自從打定決心要投靠宋朝之後,樊若水就開始想著如何幫助宋朝吞併南唐。這個很難,畢竟之前他的一系列想法都是如何為南唐服務,可這時候他卻必須要來個一百八十度的轉向——從如何助唐滅宋轉變為如何助宋滅唐?

要想滅掉南唐,長江天險是一道必須要越過的障礙,這也是李煜賴以生存和自保的最大資本,而歷史也讓李煜有足夠的底氣對趙匡胤的要求有選擇性地予以回應。趙匡胤以及他的大宋確實很強悍,無論軍力還是國力都是對南唐呈碾壓之勢,可那又怎樣?當年的曹孟德強不強?當年的苻堅強不強?可這兩人在長江邊上的結局又是如何呢?一個灰頭土臉地敗興而回甚至險些在華容道成為俘虜,另一個則是兵敗而歸最後很快就亡了國。最近的例子,柴榮強不強?可在奪下江北大片土地之後他不也是止步於長江北岸了嗎?

長江天險,這四個字不是白叫的。最關鍵的一點,同樣是面對北方聲勢浩大的強敵,此時的南唐與當年的孫吳和東晉都有一個絕對的優勢掌握在手中,那就是他們的水軍。無論是在水戰的戰術上還是在水軍的戰船器械和兵力上,南唐都對宋朝有著明顯的優勢。兩軍如果在江上展開水戰,宋朝的水軍多半不是久習水戰南唐水軍的對手。

樊若水把以上這些都看得很透徹,所以宋朝想要攻滅南唐且如果想在長江的水面上做點文章,那就必須得想出一個能夠在短時間內大規模地向江對岸投送兵力的辦法。其實辦法很簡單,既然南唐的水軍很厲害,宋朝不能十幾萬人或幾十萬人一起坐船過江,那就只有一個辦法了——搭橋——在長江上面搭橋。

這個事在如今並不是什麼稀罕事,長江上面的大橋現在多得是,可如果有人說他想在公元974年在長江上搭橋會不會有人覺得他是瘋了?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可樊若水沒瘋,他將用事實證明他不但不是一個瘋子,而且還真的如他所自命地那樣他是一個具有非凡大才之人。由此,萬里長江的第一座大橋的設計者就此誕生了,儘管他所要建的只是一座浮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問道在諸天

北玄墨蕭

無限之血火榮耀

七隻小鷹

天下

夢醒心傷

情滿四合院之無悔青春

橡皮泥戰士

被退婚後:我詩仙的身份曝光了

兩儀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