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6章 南唐雙雄,北宋帝國興亡史,海歷,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經過自己的一番調研,樊若水將浮橋的搭建地點選在了採石磯。這個地方現在仍然叫採石磯,地點位於今天的安徽省馬鞍山市。採石磯突兀於江中,你可以說它是一個大山包,也可以說它是一座絕壁凌空的懸崖,反正它就立在滾滾湧動的長江水流之中,扼據著大江的要衝。這裡水流湍急,地勢險要,對於防守一方來說,這裡必然是一個軍事價值極為重要的戰略要塞。
,!
在確定了目標之後,樊若水也是煞費苦心,他決定到採石磯附近的廣濟教寺當了一名和尚。由於採石磯乃軍事要塞,他必須要用這個身份作掩護才能採集和蒐集到足夠的水文和地理資料以及資料,如此他才能在這個地方造出浮橋。他時常以垂釣為名遊蕩在採石磯附近的水面上,在無數次地往返於兩岸之後,他最終成功地利用藏在小船裡的絲繩測量出了採石磯水域的南北寬度和不同水域的上下深度。大功告成之後,他突然從南唐境內消失了,等他再次現身的時候他已經站在了趙匡胤的面前。
得知其來意及其軍事構想之後,趙匡胤大喜。他讓樊若水趕緊複習一下功課,然後參加考試,最後給了他一個進士及第的認證書。就這樣,樊若水名正言順地成了一個考取了功名的進士,而他也隨即被趙匡胤授予了一份官爵——舒州團練推官,從此他就開始負責設計建造戰船以及設計建造用以搭建浮橋的各種主體和輔助性設施。
此外,樊若水還對他的新任老闆提出一個請求,他希望趙匡胤能幫忙把他的老母親和一眾親屬從南唐接到宋朝來,因為他擔心李煜一旦知道他在為宋朝做事會對這些人不利。在趙匡胤眼裡這不過就是小事一樁,他很爽快地就答應了。
換了是別人,這事估計會偷偷摸摸地幹,而且趙匡胤曾經還真的就幹過這事,他曾幫自己的愛將董遵誨接回了遠在遼國的母親。這個故事就不細說了,說來就話太長了,這裡我們只說趙匡胤如何接回了樊若的母親。趙匡胤這一次沒有偷偷摸摸地做這件事,而是直接光明正大地幹,他寫了一份詔書給李煜,要李煜把樊若水的一家老小送到開封來。
李煜收到詔書也是有些莫名其妙,這個樊若水是個什麼人?怎麼面子這麼大?竟然驚動了趙匡胤?他為啥要我把這家人送到開封去?很顯然,李煜不可能知道這裡面的原委,更何況這個樊若水在南唐根本就是一個無名之輩,趙匡胤的這個請求雖然讓他有些迷惑可一點也不讓他覺得為難。再者說,他剛剛拒絕趙匡胤要他參加柴燎之禮的要求,此刻正小心肝亂顫,對於這樣的一個可以“贖罪”的機會他哪裡能夠不趕快抓住?
就這樣,樊若水一家在開封團聚了,為了讓樊若水在家人面前更有面子,趙匡胤還給他升了個官兒——贊善大夫。同時,趙匡胤派人到荊湖地區的長江邊上按照樊若水的設計圖紙開始建造大型戰船以及用以搭建浮橋的龍船,而他要求的龍船數量達到了數千艘之巨。
值此國勢危亡之際,南唐又在幹什麼呢?應該是加緊備戰準備跟宋朝決一死戰吧?很遺憾,事實不是這樣,李煜奉行的仍然是他的絕頂神功——眼瞎。不是還沒打過來嗎?不是還沒有宣戰嗎?能拖一天就是一天,好日子能過一天就是一天,再說了,還有長江天險和十萬裝備精良的水軍,我李煜怕什麼嘛!
我們再來看南唐官場裡的頂級大佬們又在做什麼?這又是一個很遺憾或者叫很可悲的事,這時候南唐官場的頂級大佬不是什麼中書省或者樞密院的行政長官,而是一個叫張洎(ji)的人,他與時任太子太保徐遊和太子太傅徐遼共同執掌南唐的機務。
這個張洎是個值得說道的人,有鑑於我不準備在今後單獨再說到他——恕我直言,因為我個人比較反感這個人,所以在這裡直接把他說完。當然,因為後面的某些歷史事件裡他是重要的參與者,我還是會順道再說到他。
客觀地說,張洎是一個有才華且他也自認為自己頗有才華的人,他不但博覽經書而且還深研佛、道兩家,此外他還兼具風流倜儻之風,反正這人怎麼看都跟李煜很對味口。李煜繼位之後,張洎升遷為中書舍人、清輝殿學士,有了李煜的這層關係,他迅速成為南唐朝堂上的第一大紅人、大寵臣。
此人並不滿足每天與李煜談古論今、交流詩詞歌賦以及談佛論道,他還自認為有經天緯地之才。反正經過長時間的相處之後,李煜為他胸中的治國之才而大為傾倒,國政大事也交給了這個在官職上只是個清輝殿學士的人。然而,事實證明張洎在治理國政方面只是一個庸碌之輩,他根本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和才能。
古往今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