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章 奸人上位,北宋帝國興亡史,海歷,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由此躲過了一劫,他也就此把王欽若這個人視為恩人和救星。登基之後,趙恆就提拔王欽若進入了三司部門任職,也就是前面說到的那個催賬的官。
在王欽若的這道任命發出之前,趙恆親口對宰相們說到了上面的這件事:“當時朕因為被先帝懷疑而深自恐懼,王欽若只是一個微末小官但卻敢於為老百姓仗言以諫,這實乃大臣風範!”
,!
沒錯,單論這件事,王欽若的確是一個實打實的好人和好官,但這裡面是否有政治投機的成分就只有王欽若自己知道了。結好於未來的國君,這可是今後往上攀爬的絕佳方式。在此基礎上,王欽若再又得到了一個人的完美助攻從而讓他的形象在趙恆的心裡變得更加高大和完美。
這年的十一月,同為三司屬官的虞部員外郎毋賓古與王欽若坐在一起閒聊。
“毋大人,看你最近好像很忙的樣子,你到底在忙些什麼呢?”
“也沒忙啥,就是我最近發現天下百姓所積欠的稅賦實在是太多了,有些地方的百姓甚至連五代後期的賦稅都還欠著,這可是幾十年的賦稅啊,老百姓怎麼可能交得起?你說他們這日子還怎麼過?我準備把這些資料整理出來然後上呈給皇上,再請他把這些積欠的賦稅全部都減免了。”
毋賓古還在叨叨個沒完,但王欽若的心思早就飛走了。他隨即命人連夜加班加點地將毋賓古所說的事給整理了出來,然後他在第二天趕在毋賓古之前將這份資料呈交給了趙恆並建議趙恆對這些積欠的稅賦予以減免。
趙恒大驚,這事要是給辦了,那對全國的老百姓而言得是何等的皇恩浩蕩,這可比賞錢實惠多了。
趙恆問道:“這些事難道先帝不知道嗎?他怎麼不做這事呢?”
王欽若這時候的回答就顯現出了他的本性和智慧:“先帝當然知道這些事,他之所以不做就是為了留給你去做,以此讓天下萬民記得陛下你的恩德啊!”
這是多麼高明和聰明的回答,堪稱千古一絕,更是溜鬚拍馬之人所應精研的經典之作——如何用看似風輕雲淡的手法拍出一記實則聲若驚雷的絕世馬屁。
趙恆一時恍然大悟,在感念父親的同時他更是對王欽若感激涕零。趙恆當即下令減免這些陳年舊賬,這些錢總計下來達到了一千餘萬貫,而因為這次減免也讓由此而獲罪的三千餘人得以無罪釋放。
天下黎民在稱頌趙恆仁德的同時,王欽若也為自己撈取了官宦生涯裡的第二桶金,這為他後來的飛黃騰達徹底鋪平了道路——“奸臣”之路就此展開。只不過,毋賓古可就徹底悲催了,想必在私下裡他定然對自己在不經意間給王欽若說了那番話而悔青了腸子,王欽若之奸由此也可見一斑。
前面說到趙恆曾下令讓文武大臣上書言政探討如何治國,這幾乎是每個新皇帝登基伊始都會做的一件事,而這自然也必會導致漫天的奏疏從全國各地飛奔至皇帝的辦公桌上。這還不算什麼讓人頭大的事,關鍵在於這些奏疏裡的內容,無數的官員根據自己的立場和角度所發表的觀點和看法顯然都是不盡相同的,有些更是截然相反,這就不得不讓身為皇帝的趙恆一時間頭大如鬥。
保守派的臣子當然會抬出“祖宗之法不可變”的大旗勸他要沿著趙光義的老政策繼續走下去,他們告誡趙恆不要老想著搞什麼稀奇古怪的東西,少去幹預既有的規則制度,要無為而治,最好的例子就是“蕭規曹隨”。
不過,這種論調明顯有一個邏輯錯誤,那就是曹參擔任丞相的時候,漢朝在蕭何制定的政策路線上正在穩步前進,如果蕭何的政策已經導致漢朝上下天怒人怨,那麼試問曹參還會倡導無為而治嗎?因此,面對被趙光義搞得是雞飛狗跳的這個天下,那些讓趙恆不要亂動的腐儒顯然就是一群只想保住自己既得利益的蠢人,表面上看是在顧全國本,實際上卻是混吃等死且不管死後是否洪水滔天。
在另一頭,一些朝廷和地方要員則羅列出當下宋朝所面臨的種種現實問題和弊端,直言必須要立即予以革新,而且還警告和嚇唬趙恆這個小青年,如若不然就將要國將不國。
相信當趙恆每天上班時看到桌上堆積如山的奏疏時肯定會眼冒金星,而在他翻閱這些東西的時候更是會頭昏腦漲累覺不愛。然而,不管這些人怎麼說,但最後他才是那個選擇如何做決定以及決定該怎麼做的人。
:()北宋帝國興亡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