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3章 血染殘冰,北宋帝國興亡史,海歷,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入了宋軍的中軍大陣。
劉廷讓這下徹底絕望了,遼國人的援兵是一撥接一撥,而他的援兵又在哪兒呢?被劉廷讓寄予厚望甚至是交付了全軍生死的宋朝國舅爺李繼隆此時又在哪兒呢?
,!
傍晚時分,宋軍敗局已定開始全線潰散。遼軍的追兵在後面窮追不捨,劉廷讓帶著大軍轉戰至君子館(今河北河間西北)。劉廷讓此時最好的策略是向瀛州城靠攏,只要宋軍進了城,那麼遼國人就只能在城下乾瞪眼,可遼軍哪會讓宋軍輕易回到瀛州城?
十餘萬遼軍依靠其機動性很快就將宋軍圍在了君子館,而且是圍得密不透風,但遼軍並未立馬發動進攻,他們只是圍而不攻。雙方都已經激戰了一整個白天,遼軍這時候也需要休整。
劉廷讓的大軍就此成了甕中之鱉,戰損嚴重的他們此時飢寒交迫,而且更是時刻處在遼軍的威脅之中。不得不說,事後看來劉廷讓在這一晚沒有選擇趁夜突圍或許是一種失策,至於這其中的原因很有可能是他還在奢望著李繼隆趕來救他。如果李繼隆能來,劉廷讓就可以與其裡應外合從而打退遼軍。遺憾的是,李繼隆的大軍這一整晚都沒來。
李繼隆到底去哪兒了?他其實來了,但當他趕到戰場時十幾萬的遼軍正在圍攻劉廷讓,而且遼軍還在外圍佈置重兵防止有人救援劉廷讓。史料裡從始至終都沒有交代李繼隆這一天究竟幹了什麼,只說他見到劉廷讓被圍且遼軍太過勢大,所以他選擇了儲存實力並率軍遠離了戰場,他退守到了位於瀛州南面的樂壽縣(今河北獻縣)。
我們完全可以想象李繼隆當天在到達外圍戰場之後見到的是怎樣的一番場景:蒼茫雪原之上,劉廷讓所部在與遼軍奮力廝殺,但李繼隆的面前卻是虜騎千重而不可入,而且蕭燕燕還專門在包圍圈之外為李繼隆準備了數萬把閃著寒光的馬刀頂在他的面前。於是,面對此情此景的李繼隆選擇了撤離。
此次撤退或者叫見死不救是征戰一生且戰功卓著的李繼隆一生之中最大的汙點。有人說他這時候是個孬種,是個怕死鬼,應該在戰後被砍頭,但縱觀李繼隆的為人和他的軍事履歷,此人絕對不是貪生怕死之輩。那麼,合理的解釋很有可能就是李繼隆不想以卵擊石。如果他帶著自己的軍隊衝上去了,那麼他很有可能與劉廷讓一起死在戰場上,這將導致宋朝開國之師最後的一點精銳力量全部報銷。
在全軍覆沒和儲存實力之間,李繼隆選擇了後者。在道義的角度上來說,他確實應該受到指責和譴責,甚至於他見死不救應該被斬首以正軍法。可是,從理性的角度上來說,李繼隆這樣做未必就全然是錯。
請問:看到一條惡犬正在撕咬你的同伴,手拿棍子的你會是什麼反應?這個問題不難回答吧?可是,如果把那條惡犬換成是一頭猛虎呢?你還敢上前嗎?敢嗎?值嗎?
好了,關於李繼隆這次退兵的話題就此打住。
十二月十一日早晨,在決定對已經被圍困了一整夜的劉廷讓所部發起最後的總攻之前,耶律休哥興許是覺得刀槍的直接碰撞太沒有情調,他也想學耶律斜軫玩一回戰場藝術,而這個事他也早就有所鋪墊。當然,要做成這件事他還得需要一個人的幫助,這人就是太祖朝賀皇后的侄子、此前的宋朝雄州知州、如今的劉廷讓所部的先鋒主將賀令圖。
賀令圖的老爹賀懷浦已經在幾個月前的西線戰場上戰死,而這次他也要重蹈自己父親的覆轍,而且他將會比他的父親死得還要悲慘,甚至可以說是死得更為屈辱。這些年坐鎮幽州總領宋遼邊事的耶律休哥早就把賀令圖研究透了,早在雍熙北伐開始前耶律休哥就曾派人傳信賀令圖,他說他在遼國功高震主一直被蕭燕燕所猜忌,所以他準備在適當的時候投奔宋朝。
耶律休哥——遼國此時的第一戰將,遼國此時最高品級的官員(大於越),這樣的一個人有心向宋朝投誠?這種事能信嗎?估計沒人會相信,可是偏偏賀令圖就信了。更離譜的是,此時身在劉廷讓軍中的賀令圖竟然仍舊相信昨日還在率軍與宋軍進行激戰的耶律休哥是可以被他策反的。
於是,就在雙方最後的決戰即將開始之時,耶律休哥派人悄悄傳話給賀令圖,他請賀令圖到他軍營裡去相商大事。賀令圖想都沒想就認定這是耶律休哥準備投誠了,而且是在戰場上臨陣倒戈,如果這事真的做成了,那麼不但宋軍能夠在君子館上演絕處逢生的好戲,而且他賀令圖也將因此而立下招降遼國第一戰將的不世之功。
賀令圖越想越興奮,最後他在不與主帥劉廷讓商量的情況下帶著十幾個隨從就去了耶律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