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應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章 安化王造反亂寧夏 楊一清獻計說張永(四),正德皇帝朱厚照,真應畏,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正德如何對待劉瑾,張永不想多說。要讓楊一清明白,得說正德的個性,也得說劉瑾的個性。
說說劉瑾無妨,正德卻說不得。
楊一清說:
“劉瑾聖眷優渥,又是隨待皇上左右的人,張太監的話皇上聽得進去嗎?不如設計除去他。”
共事以來,張永不得不承認,若講運籌帷幄,他給楊一清提鞋都不配。
他雖然沒有信心幹掉劉瑾,還是虛心地問:
“總制大人定然胸有成竹?”
楊一清慨然說:
“張太監也是朝廷重臣,安化王叛亂是何等大事,皇上欽點你做監軍,可見對你十分寵信。回京面聖,皇上必要為你置酒慶功。張太監趁機揭發劉瑾,極力陳說海內愁怨,都由劉瑾貪酷引起的。皇上英武決斷,一旦醒悟,必然誅殺劉瑾。劉瑾既誅,皇上必然更重用你。那時你便革除前弊,收天下人心。呂強、張承業的豐功偉業,千載之後,只有張太監一人!”
楊一清以為劉瑾常在正德身邊,張永沒有機會使用反間計。
不過張永也被打動了。
如果有好辦法,為何不扳倒劉瑾,自己做大呢?
為何要讓劉瑾一直壓在他頭上呢?
照正德的個性,慶功宴上必要大醉,勸他拿下劉瑾,還是大有希望的。
他以前覺得八虎必須團結一致,才不會兩敗俱傷,讓左班官坐收漁利。
可劉景祥死後,劉瑾勢必將血仇記一份在他頭上。與劉瑾傾軋勢所難免,他不得不改變主意。
然而,拋開私人恩怨,他覺得劉瑾沒有必死的理由。
“說服萬歲爺殺劉瑾,並不容易。再說,劉瑾雖然亂政,並非一味作惡。幾年來他的政績也是顯著的,可以說功過參半。就拿寧夏叛亂來說,倘若劉瑾一味亂政,用的人都是飯桶,安化王造反,哪能十八天就平定呢?萬歲爺要殺他,也得有個理由吧!”
楊一清笑道:
“張太監聽說過王莽的事嗎?王莽亂政,表面上也讓人心服,做的好事遠比劉瑾多。後來有人寫詩說,如果王莽死的早,就是個大大的忠臣。正所謂大奸似忠。”
張永心中豁然開朗。
“這道理義父也跟我反覆說過的,只是萬歲爺捨不得劉瑾,我回京後慢慢想辦法。”
楊一清知道張永並不相信能殺掉劉瑾。
“有句古話說,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人。幹大事哪能拘於常規呢?只要張太監決心已下,一清有一計,準讓皇上不再猶豫。”
張永凝神屏息問:
“大人的妙計定然管用。”
“只要張太監堅持劉瑾反形已具,皇上哪敢掉以輕心呢?他必要到劉瑾府上親自搜查。他信任劉瑾,如不眼見為實,並不甘心。張太監隨皇上去,在劉宅做手腳,兵器、龍衣、偽璽,儘可以放入劉瑾宅中。這麼一來,只要將劉瑾抓起來,立刻公佈訊息,並不讓他與外人通訊息,劉瑾就死定了,而且還不知道自己是怎樣死的。”
張永一聽果然是妙計。
對內官來說,栽贓是他們的拿手好戲,可謂小菜一碟。
計謀已定,張永帶著五百個親兵和大隊官兵押解安化王等一干人犯回京獻俘。
他叫心腹騎快馬回京,告訴馬永成準備好栽贓物件。
這天到河北地界,天已黑了。張永傳令安營紮寨。
張永眼看有希望弄死劉瑾,即興奮又緊張,一直吃不好睡不好。
這一夜也是遲遲睡不著。
半夜,巡邏的哨兵通報有故人來訪。
張永傳見,親兵帶一個人進來,竟是朝廷通緝的劉七。
張永不禁大吃一驚!
張茂讓劉瑾下令逮捕後,朋友們聚集在京畿一帶相機救他。
劉氏兄弟想好多的辦法,最後都覺得行不通。
張茂投進內行廠大牢,從那兒救人,無異於虎口拔牙。
再說,就算救出來,想逃出京也不容易。
張茂雙腿斷了,行動不便,只怕尚未出京,就丟掉性命。
劉氏兄弟無奈,只好學張茂的,先讓人找張茂官場上結交的朋友。
這些人知道是劉瑾下令抓捕的,也都沒有辦法了。
劉氏兄弟決定上京,以他們換張茂出獄。
他們是朝廷發下海捕文書要捉拿的人。
張茂雖然名頭不小,可他出事都透過官方朋友解決,沒有留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