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4章 萬物化我,神體【完全變態】,邑人,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頁頁的書籍,要尋找一種答案,以及解脫之法。
此解脫,謂自我的解脫,拋棄一切外物的解脫。
於是乎,某時某刻,其思緒如潮,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之澎湃洶湧。
一場逍遙遊般的意境,如同畫面展開,鋪展在眼簾之上。
達到什麼狀態,將一切外物摒棄,成為逍遙自在解脫之人?
什麼是逍遙?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其為,逍遙的第一重境界。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有冥靈者,以五百年為春,五百年為秋;上古有大椿,以八千年為春,八千年為秋…’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朝生暮死的小蟲不知什麼是一天,活不過一個季節的蟬不知道什麼是一年。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意為鯤鵬之志,斥鴳又怎麼明白呢?但它不逍遙嗎?它是逍遙的,只是這個逍遙是有待的。
有待,就是幾乎與道,規則。
第二重逍遙又是什麼呢?
‘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
不再為外物牽累,與世界之間的界限劃清內我和外界,辨別真正之榮辱。只不過如此,也還是有待的,因為還要考慮吃飯,睡覺需要床褥,行走在大陸上要駕車。
當這是比前者更加逍遙的,只不過也不是最逍遙的,那麼,又為什麼這麼做呢?而,又為什麼不能這麼選擇呢?
第三重逍遙:‘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
即使是能夠御風而行,也是有待的,離開了風也不是了,就是‘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而已。
又問,那麼第四重境界,又是什麼呢?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順應自然的本性,駕馭自然的變化,精神與宇宙一體化,物我的界限徹底消除,從物質世界的侷限中超脫出來,達到‘無待’的境界,這個,就是逍遙。
物我,無慾。逍遙無為四種境界,物我無慾,萬物化我。
逍遙遊,一篇超脫自我,抵消萬物慾望,構建一座精神世界的境界。這個精神家園很清冷,難免要孤獨寂寞,也晦澀難懂,在裡面能到到什麼,就只能靠自己了。
至此,楊巔似乎抓住了什麼,又還沒緊緊攥在手中。
此前遇到的和尚,從身旁走過,彼時的他信步如風,就像列子一樣御風而行,只不過從表面看來,他拄著錫杖,一步一步走著。
來到近前,見楊巔盤膝於道路的轉彎口,默默點頭吟詠:“阿彌陀佛!”
點了點頭表示認可,不再停留,匆匆如旅互為陌路人,踏上另外一場征程。能為之停留片刻,便以是一種對一件事或者一個人的認可。
或許,楊巔從他身上獲得靈感,而他也能從楊巔身上獲得靈感,這種莫名的相遇,是秉持佛法中的緣,在這條陌路之上,也算是聊以慰藉心靈。
他至隨之而去,獨留楊巔在此而已。
再回到逍遙四重境界上,似乎某種道,在此心已經悄然生長,根植於心茁壯成長。
現在的楊巔,就像是一個枯坐的木頭,萬物的聲音在心中呼嘯而過,用八個字來形容就是‘生如枯木,心如死灰’的狀態。
他的道,便是逍遙。
遨遊九萬里,隨著六月的風,激起六千里浪花,或是御風而行,六氣之辯,遨遊於天地之間。
原本渾渾噩噩,被剔除在逍遙之外。
這種心境出現的時候,超脫了外物的束縛,不被影響處於一種自然的狀態。
所謂的桎梏,就是困擾人心的外物,拋棄物我的界限,又有什麼可以再困擾自己的呢?
天書逍遙遊中的說法,構建了一個精神世界,在這個精神世界裡,楊巔找到了逍遙。
肉身的崩壞,似乎也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此時,會發現展示在楊巔面前的,是一條不再灰白的路。
而是一條前方發著金色光芒的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