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深不可測的出鐵溝
眼魔的秋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5章 深不可測的出鐵溝,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眼魔的秋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誒誒誒,蒸汽機什麼的,還是先放放吧,別忘了你們今天是來幹什麼的。”
翁翊皇突然開口提醒道。
“啊對對對!”李國助連忙賠笑搓手道,“那就是說,現在可以開始鑄炮了?”
“廢話!”翁翊皇翻了個白眼,朝高爐前努了努嘴,“沒看見嗎?模具都準備好了。”
李國助朝他努嘴的方向看去,果見高爐前方10米左右的位置,擺放著三個物件。
一個是泥塑的圓柱,直徑約0.25米,高約1.5米。
一個是鐵質的圓柱,直徑約0.25米,高約1.5米。
一個是木質的箱體,寬約0.3米,高約1.5米。
三個物件上方都有導流槽,在大約距離高爐8米的地方匯成一個導流槽,延伸向高爐的出鐵口。
高爐的出鐵口距離地面略微超過1.5米,大約是1.7~1.8米,使導流槽具有相對平緩的坡度。
很顯然這三個物件都是鑄炮用的模具。
本來李國助剛進來,就應該看見它們了,卻偏偏鬼使神差地被高爐旁的自動風箱給吸引去了。
若非如此,廉司南可能也注意不到,接連齒輪和風箱的曲柄連桿機構。
如此一來,改進蒸汽機的殊榮或許還能留給某個精通機械的中國人,比如王徵。
不過現在,就只能指望王徵將來能根據雙作用活塞式風箱的結構發明雙向汽缸了。
但這也得先指望王徵能接觸到永明城邦的蒸汽機,最好是他本人能來永明城邦。
“誒,讓我猜猜啊!”李國助指了指泥塑的圓柱體,“這是鑄炮用的泥模。”
接著,他把指尖移向鐵質的圓柱,篤定地道:“這是鑄炮用的鐵模。”
然後,他把指尖移向木質的箱體,篤定地道:“這是鑄炮用的砂箱。”
他在平戶鑄造銅炮時,已經見過泥模了,一眼就認出來了。
他前世看過砂型鑄炮的影片,見過木質的砂箱。
這個木質箱體雖然與影片裡的不盡相同,但也不難猜到就是木質砂箱。
在那個影片裡,鑄造的是古代的小炮,砂箱是橫放的。
但這個砂箱明顯是豎放的。
這才是正確的做法,尤其是在這個冶鐵技術還比較落後的時代,更應如此。
鑄炮時,砂箱立放可以保證炮管在垂直方向上的尺寸精度和壁厚均勻性。
因為立放時,液態金屬在重力作用下沿著垂直方向填充型腔,能夠更好地保證鑄件在高度方向上的形狀精度和質量。
通俗地講,火炮的尾部是主要承受膛壓的部位,這裡的厚度和強度決定著火炮是否耐用。
鑄造時將炮尾的型腔向下,可以確保鐵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向炮尾沉澱,確保這裡的密度和強度。
無論前世今生,李國助唯一沒有透過任何渠道見過的,就只有鐵模。
但既然現場有這麼多與鑄造相關的元素,即使用條件反射也足以推測出那個鐵質圓柱就是鑄炮用的鐵模。
這個鐵模明顯不是整體鑄造的,而是由多個部件拼裝起來的,上面有明顯的接縫。
“呵,這還用猜嗎?不是明擺著的嘛!”
果然翁翊皇非但沒有拍他的馬匹,反而懟了他一句,不過很快又皺眉問道,
“不過你是怎麼猜到,那個木箱子是鑄造用砂箱的?”
“我可是破天荒第一次用砂箱鑄炮啊。”
“這也不難猜呀,另外兩個一個是泥模,一個是鐵模,那剩下這一個自然只能是砂模了。”
李國助當然不可能實話實說,當下用條件反射編了個合情合理的謊話,還不忘補充道,
“再看它外面像個木箱子,就叫它砂箱嘍。”
“呵呵,你這還挺會蒙的啊!”
翁翊皇好笑地感嘆道,緊接著卻又一本正經地讚道,
“嗯,蒙的好,蒙的妙,小少爺果然是聰明絕頂呀!”
“誒嗨嗨,”
李國助傻笑了兩聲,忸怩地說道,
“被翁叔懟多了,突然又被讚揚,還有點不習慣了。”
“哦,那感情好啊,以後我還是該多懟懟你。”翁翊皇笑道。
“誒嗨嗨,”李國助訕訕一笑,連忙帶著轉移話題的目的問道,“可以開始鑄炮了嗎?”
“嗯,可以了。”
翁翊皇說著拿著一個鐵錘走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