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廚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2章 麥冬,百草雜談,半個廚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麥冬的研究進展:本草考證、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

摘要

麥冬作為一味常用的中藥材,具有悠久的應用歷史和豐富的藥用價值。本文透過對麥冬的本草考證,明確其來源及歷史沿革。從化學成分角度,闡述了甾體皂苷、高異黃酮等主要成分的研究進展。藥理作用方面,詳細分析了麥冬在心血管系統、免疫系統、神經系統等多方面的作用機制。同時,對麥冬在臨床各科疾病的應用進行總結,並對其未來研究方向進行展望,旨在為麥冬的深入研究和開發利用提供全面參考。

關鍵詞

麥冬;本草考證;化學成分;藥理作用;臨床應用

一、引言

麥冬為百合科植物麥冬ophiopogon japonicus (L. f.) Ker - Gawl. 的乾燥塊根,是我國傳統常用中藥材之一。其味甘、微苦,性微寒,歸心、肺、胃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的功效。麥冬在臨床上應用廣泛,常用於治療肺燥乾咳、陰虛癆嗽、喉痺咽痛、津傷口渴、內熱消渴、心煩失眠、腸燥便秘等病症。近年來,隨著對中藥研究的不斷深入,麥冬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本文將對麥冬的相關研究進行綜述。

二、本草考證

2.1 名稱考證

麥冬之名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原名“麥門冬”。《本草綱目》中記載:“麥須曰虋,此草根似麥而有須,其葉如韭,凌冬不凋,故謂之麥虋冬,及俗名麥冬。”關於其名稱的由來,與麥冬的形態特徵和生長習性密切相關。麥冬的根細長,鬚根頂端或中部常膨大成紡錘形的肉質塊根,形似麥粒;且其葉四季常綠,冬季不枯萎,故而得名。在古代文獻中,麥冬還有諸多別稱,如禹韭、禹餘糧等。《爾雅》中稱“虋冬,韭蕎”,郭璞注:“即麥門冬,葉似韭,冬夏長生。”陶弘景在《本草經集註》中提到:“麥門冬,處處有之。冬月作實如青珠,根似穬麥,故謂麥門冬,以肥大者為好。其葉似韭,以四月開紫花,亦有白花者。”這些記載進一步說明了麥冬名稱的來源與形態特徵的關係。

2.2 產地變遷

麥冬的產地在歷史上有一定的變遷。《神農本草經》記載:“麥門冬,生川穀及堤坂肥土石間久廢處。”陶弘景在《本草經集註》中指出:“出函谷關,今近道亦有,而小潤於北者。”此時認為麥冬主要產於函谷關一帶,且北方所產者質量較好。唐代《新修本草》記載:“麥門冬,葉似莎草,長及尺餘,四季不凋,根黃白色,有須,根如連珠形。四月開淡紅花,如紅蓼花。實碧而圓如珠。今所在有之,秦隴、川蜀、江湖、嶺南皆出。”表明唐代時麥冬的產地範圍有所擴大,在秦隴、川蜀、江湖、嶺南等地均有產出。到了宋代,蘇頌在《本草圖經》中記載:“麥門冬,今所在有之,葉青似莎草,長及尺餘,四季不凋,根黃白色,有須,根如連珠形。四月開淡紅花,如紅蓼花。實碧而圓如珠。”並附有各地麥冬的藥圖,從圖中可以看出當時各地所產麥冬在形態上略有差異。明代《本草綱目》中提到:“麥門冬,古人惟用野生者,後世所用多是種蒔而成。其法四月初採根,於黑壤肥沙地栽之,每年六月、九月、十一月三次上糞及芸灌,夏至前一日取根,洗曬收之。”此時麥冬的栽培技術逐漸成熟,人工栽培的麥冬逐漸成為主要來源。目前,麥冬的主產區為四川綿陽、浙江慈溪等地,此外,湖北、湖南、江蘇、安徽等地也有栽培。四川綿陽所產麥冬習稱“川麥冬”,浙江慈溪所產麥冬習稱“杭麥冬”,兩者在品質和產量上均有一定優勢,是市場上麥冬的主要商品來源。

2.3 品種演變

在古代,麥冬的品種較為複雜。《本草經集註》中記載:“麥冬,葉如韭,冬夏長生,根黃白色,有須,根如連珠形。”此時對麥冬的描述較為籠統,可能包含了多種百合科植物。隨著對麥冬認識的深入,品種逐漸明確。宋代《本草圖經》中所繪的麥冬圖,與現代的麥冬形態較為相似,但仍存在一些混淆品種。明代《本草綱目》對麥冬的品種進行了進一步的梳理,指出:“麥門冬有數種,大小、長短、粗細皆不同,或以階州者為上。”並對不同品種麥冬的形態特徵進行了詳細描述。現代研究表明,麥冬主要為百合科植物麥冬ophiopogon japonicus (L. f.) Ker - Gawl. 的乾燥塊根,但在一些地區,同屬植物沿階草ophiopogon bodinieri Levl. 的塊根也作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他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末世之請別靠近我

武墨休

踏古道

天下俊

七十年代為軍嫂

暗墨沉香

我死後他們都追悔莫及

雕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