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廚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9章 艾葉,百草雜談,半個廚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齒。葉片表面為綠色,背面密被白色絨毛,質地柔軟而厚實。艾的花期在七八月,此時葉間會抽出穗狀花序,花序上著生許多細小的花朵,花色多為淡黃色或白色。花後結實,果實為瘦果,呈橢圓形,內含細小的種子。
現代植物學研究進一步證實了古代文獻對艾葉形態特徵的描述。透過對艾葉的解剖學研究發現,其葉片的組織結構具有適應其生長環境和藥用功能的特點。葉片上的絨毛和厚壁組織有助於減少水分蒸發和抵禦外界環境的侵害,同時也可能與艾葉中有效成分的合成和儲存有關。
三、艾葉的炮製方法
3.1 古代炮製方法
艾葉的炮製歷史悠久,在古代文獻中記載了多種炮製方法。最早的炮製方法可以追溯到漢代,《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燔艾”的記載,即將艾葉點燃後用於治療疾病,這可以看作是艾葉最原始的炮製方法之一。
隨著時間的推移,艾葉的炮製方法逐漸豐富多樣。在南北朝時期,《雷公炮炙論》中記載了“凡使艾葉,須用陳久者,治令細軟,絹篩去塵屑,入石臼中,木杵搗熟,方用。”這種方法強調了使用陳艾,並透過杵搗使其質地細軟,便於後續的加工和使用。
唐代的《千金要方》中出現了“醋浸艾”的炮製方法,即將艾葉用醋浸泡後使用。醋具有收斂、止痛的作用,醋浸艾可以增強艾葉的溫經散寒、止痛功效,常用於治療婦科疾病。
宋代的炮製方法更為豐富,除了繼承前代的方法外,還出現了“蜜制艾”“酒制艾”等。蜜制艾可以緩和艾葉的辛燥之性,增強其潤肺止咳的作用;酒制艾則可以藉助酒的辛散之性,增強艾葉的溫通經絡、散寒止痛的功效。
明代的《本草綱目》對艾葉的炮製方法進行了系統總結,書中記載了“艾葉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純陽也。可以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溼,轉肅殺之氣為融和。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痾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可生用,可熟用,可灸用,可作煎,可作丸,可作散。”這表明在明代,艾葉的炮製方法已經非常多樣化,並且根據不同的藥用需求選擇合適的炮製方法。
3.2 現代炮製方法
在現代,艾葉的炮製方法在繼承古代傳統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科學技術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創新。目前,常見的艾葉炮製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生艾:將採集的新鮮艾葉除去雜質,洗淨,晾乾後即可使用。生艾葉性辛、苦,溫;有小毒。具有散寒止痛,溫經止血的功效,常用於治療少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等病症。
陳艾:將生艾葉放置一定時間,使其自然陳化。陳艾的氣味更加純正,辛燥之性減弱,溫通之力增強。在艾灸中,陳艾被認為是最佳選擇,因為其燃燒時火力溫和,煙少,不易燙傷面板,且能更好地發揮溫通經絡、散寒除溼的作用。
艾絨:將艾葉經過反覆搗杵,篩去雜質,製成柔軟如絨的艾絨。艾絨是艾灸的主要原料,根據加工的精細程度,可分為不同等級。優質的艾絨色澤金黃,無雜質,易燃且燃燒時火力均勻。
醋艾炭:取淨艾葉,置鍋內,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噴入米醋,炒幹,取出晾涼。每100kg艾葉,用米醋15kg。醋艾炭具有溫經止血的作用,常用於治療虛寒性出血症,如崩漏下血、月經過多等。
艾葉炭:將艾葉直接炒炭,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焦黃色。艾葉炭的止血作用較強,可用於各種出血症,但由於其辛散之性大減,溫通之力較弱,在使用時需根據具體病情合理選用。
現代研究表明,不同的炮製方法會對艾葉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產生影響。炮製後的艾葉中揮發油含量會發生變化,陳艾和艾絨中的揮發油含量相對較低,而醋艾炭和艾葉炭中的揮發油含量則顯著降低。揮發油是艾葉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其含量的變化可能會導致艾葉藥理作用的改變。炮製還可能會影響艾葉中黃酮類、多糖等其他成分的含量和結構,從而進一步影響其藥用價值。
四、艾葉的配伍應用
4.1 古代配伍經驗
在古代,醫家們根據艾葉的藥性和功效,將其與其他藥物進行巧妙配伍,以增強療效或擴大治療範圍。在漢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就有多處運用艾葉配伍的方劑。如“膠艾湯”,由阿膠、艾葉、當歸、川芎、芍藥、乾地黃、甘草組成,具有養血止血,調經安胎的功效,用於治療婦人衝任虛損,崩中漏下,月經過多,淋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