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廚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章 蘇葉,百草雜談,半個廚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歸,則和血、散血;同木瓜、厚朴,則散溼解暑,治霍亂腳氣;同桔梗、枳殼,則利膈寬腸;同杏仁、萊菔子,則消痰定喘。”這段記載詳細闡述了蘇葉與不同藥物配伍的功效,體現了中醫對蘇葉藥用價值的深刻認識和靈活運用。蘇葉在傳統醫學中的應用,不僅體現了其治療疾病的作用,更反映了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思想,成為傳統醫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蘇葉在文學藝術中的象徵意義
蘇葉在文學藝術中也常常被賦予象徵意義,成為文人墨客筆下的常客。在古代詩詞中,蘇葉常被用來表達思鄉之情、離別之愁等情感。例如,唐代詩人戴叔倫在《過柳溪道院》中寫道:“溪上誰家掩竹扉,鳥啼渾似惜春暉。日斜深巷無人跡,時見梨花片片飛。”詩中雖未直接提及蘇葉,但在古代文化中,蘇葉與春天、生機等意象緊密相連,間接表達了詩人對美好時光的留戀和對自然的熱愛。在繪畫藝術中,蘇葉也常作為描繪田園風光、自然景觀的元素之一,畫家透過細膩的筆觸描繪蘇葉的形態和色彩,展現出大自然的生機與活力。蘇葉在文學藝術中的象徵意義,豐富了其文化內涵,使其成為一種具有情感寄託和審美價值的文化符號。
四、蘇葉的藥用價值
(一)傳統醫學記載
《本草綱目》:“紫蘇,辛,溫,無毒。主治下氣,除寒中,其子尤良。除寒熱,治一切冷氣,補中益氣,治心腹脹滿,止霍亂轉筋,開胃下食,止腳氣,通大小腸。”《本草綱目》全面闡述了紫蘇的性味、功效,對蘇葉在理氣、散寒、和中、止瀉等方面的作用進行了詳細記錄,為後世臨床應用提供了重要參考。
《本草經疏》:“紫蘇,為發表、解肌、散寒、行氣之藥也。辛溫能散,故主下氣,除寒中,及一切冷氣。其性輕浮,入肺經,故又能發表,解肌,散風寒。”《本草經疏》從藥物性味和歸經的角度,深入分析了蘇葉的藥用原理,強調了其在發散風寒、行氣方面的作用機制。
《雷公炮製藥性解》:“紫蘇,味辛甘,性溫,無毒,入肺、脾二經。主下氣,除寒中,其子尤良。溫中止痛,定喘安胎,解魚蟹毒,消癰腫毒。”該書明確指出蘇葉入肺、脾二經,對其在治療脾胃虛寒、胎動不安、魚蟹中毒等病症方面的功效進行了闡述。
(二)現代醫學研究
抗菌消炎作用:現代研究表明,蘇葉中含有多種具有抗菌消炎活性的成分,如紫蘇醛、紫蘇醇、迷迭香酸等。這些成分能夠抑制多種病原菌的生長,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白色念珠菌等。相關研究發表在《中國中藥雜誌》上,透過體外抑菌實驗發現,蘇葉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濃度(mIc)為0.5mg\/mL,對大腸桿菌的mIc為1.0mg\/mL,表明蘇葉具有較強的抗菌作用。此外,蘇葉提取物還能夠抑制炎症細胞因子的釋放,減輕炎症反應。在脂多糖(LpS)誘導的小鼠急性肺損傷模型中,給予蘇葉提取物後,小鼠肺組織中的腫瘤壞死因子 -a(tNF -a)、白細胞介素 - 6(IL - 6)等炎症細胞因子水平顯著降低,表明蘇葉具有明顯的抗炎作用。
抗氧化作用:蘇葉富含多種抗氧化物質,如黃酮類、酚類化合物等。這些抗氧化物質能夠清除體內過多的自由基,減少氧化應激對細胞的損傷,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的作用。研究發現,蘇葉中的黃酮類化合物能夠提高小鼠血清和肝臟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 - px)等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丙二醛(mdA)的含量,從而增強機體的抗氧化能力。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食品科學》雜誌上,透過對蘇葉黃酮的提取和抗氧化活性研究,證實了蘇葉在抗氧化方面的顯著功效。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部分研究表明,蘇葉對心血管系統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蘇葉中的有效成分能夠降低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擴張血管,從而預防和治療心血管疾病。在高脂血症大鼠模型中,給予蘇葉提取物後,大鼠血清中的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 - c)水平顯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 - c)水平升高,表明蘇葉具有調節血脂的作用。此外,蘇葉提取物還能夠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減少血栓形成的風險。相關研究發表在《中藥材》雜誌上,為蘇葉在心血管疾病防治方面的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
對消化系統的作用:蘇葉對消化系統具有促進消化、保護胃黏膜等作用。蘇葉中的揮發油能夠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