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廚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9章 蘇子兜,百草雜談,半個廚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蘇子兜:傳統中藥裡的隱世瑰寶

在浩瀚的中醫藥文化寶庫中,有許多鮮為人知卻功效卓越的藥材,蘇子兜便是其中之一。它雖不如人參、鹿茸那般聞名遐邇,但其獨特的藥用價值卻在傳統醫學中佔據著不可忽視的地位,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一、蘇子兜的來源與形態特徵

蘇子兜,為唇形科植物紫蘇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 的果萼。紫蘇是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莖高0.3 - 2米,綠色或紫色,鈍四稜形,具四槽,密被長柔毛。葉闊卵形或圓形,長7 - 13厘米,寬4.5 - 10厘米,先端短尖或突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邊緣在基部以上有粗鋸齒,膜質或草質,兩面綠色或紫色,或僅下面紫色,上面被疏柔毛,下面被貼生柔毛;葉柄長3 - 5厘米,背腹扁平,密被長柔毛。

紫蘇的輪傘花序2花,組成長1.5 - 15厘米、密被長柔毛、偏向一側的頂生及腋生總狀花序;苞片寬卵圓形或近圓形,長寬約4毫米,先端具短尖,外被紅褐色腺點,無毛,邊緣膜質;花梗長1.5毫米,密被柔毛。花萼鐘形,10脈,長約3毫米,直伸,下部被長柔毛,夾有黃色腺點,內面喉部有疏柔毛環,結果時增大,長至1.1厘米,平伸或下垂,基部一邊腫脹,萼簷二唇形,上唇寬大,3齒,中齒較小,下唇比上唇稍長,2齒,齒披針形。花冠白色至紫紅色,長3 - 4毫米,外面略被微柔毛,內面在下唇片基部略被微柔毛,冠筒短,長2 - 2.5毫米,喉部斜鐘形,冠簷近二唇形,上唇微缺,下唇3裂,中裂片較大,側裂片與上唇相近似。雄蕊4,幾不伸出,前對稍長,離生,插生喉部,花絲扁平,花葯2室,室平行,其後略叉開或極叉開。花柱先端相等2淺裂。花盤前方呈指狀膨大。

小堅果近球形,灰褐色,直徑約1.5毫米,具網紋。紫蘇適應性較強,對土壤要求不嚴,在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壤土、黏土上均能良好生長,較耐高溫,也耐溼,但不耐旱。在我國,紫蘇廣泛分佈於全國各地,常見於田間地頭、路邊荒地等。

二、蘇子兜的採收與炮製

蘇子兜的採收通常在紫蘇果實成熟後進行。一般在秋季,當紫蘇的果實大部分變為褐色時,即可採收果穗。採收時,用剪刀或鐮刀將果穗剪下,注意避免損傷植株,以便其繼續生長和繁衍。採回的果穗需及時進行處理,去除雜質,如枝葉、雜草等,然後將果穗晾乾或烘乾,使果實與果萼充分乾燥。乾燥後的果穗,經過輕輕揉搓或敲打,使果實與果萼分離,再透過篩選、風選等方法,將蘇子兜(果萼)分離出來,去除殘留的果實和其他雜質,得到純淨的蘇子兜。

炮製蘇子兜的方法較為簡單,傳統上多采用淨制的方法,即將採收的蘇子兜除去雜質,洗淨,乾燥即可。也有部分地區會採用炒制的方法,將淨制後的蘇子兜置於鍋中,用文火加熱,不斷翻炒,炒至表面微黃色,有香氣逸出時,取出晾涼。炒制後的蘇子兜,其藥性可能會有所改變,香氣更濃,有助於增強其理氣消食的作用。

三、蘇子兜的化學成分研究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對蘇子兜化學成分的研究也逐漸深入。研究表明,蘇子兜中含有多種化學成分,主要包括揮發油、黃酮類、萜類、酚酸類等。

揮發油是蘇子兜的重要成分之一,其含量較高,具有獨特的香氣。揮發油中主要成分有紫蘇醛、檸檬烯、芳樟醇、紫蘇醇等。紫蘇醛具有特殊的香味,是紫蘇揮發油的主要香氣成分,具有抑菌、抗炎、抗氧化等多種生物活性。檸檬烯具有祛痰、止咳、抗菌等作用,在醫藥、食品、香料等領域有廣泛應用。芳樟醇具有鎮靜、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對神經系統有一定的調節作用。

黃酮類化合物在蘇子兜中也佔有一定比例,主要包括芹菜素、木犀草素、槲皮素等及其苷類。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腫瘤等多種生物活性。芹菜素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腫瘤、降血脂等作用,能夠抑制多種炎症因子的釋放,對心血管系統有一定的保護作用。木犀草素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抗氧化等作用,可透過調節細胞訊號通路,發揮其藥理活性。槲皮素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腫瘤、降血糖等作用,能夠清除體內自由基,減輕氧化應激對細胞的損傷。

萜類化合物是一類廣泛存在於植物中的天然產物,蘇子兜中含有多種萜類化合物,如齊墩果酸、熊果酸等。齊墩果酸具有護肝、抗炎、抗腫瘤、降血脂等作用,能夠促進肝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他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末世之請別靠近我

武墨休

踏古道

天下俊

七十年代為軍嫂

暗墨沉香

我死後他們都追悔莫及

雕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