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廚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章 黃芪,百草雜談,半個廚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黃芪:古老而神奇的“補氣之長”

在我國廣袤的北方大地,尤其是內蒙古、山西、甘肅等地的草原與山坡上,生長著一種毫不起眼卻擁有非凡價值的植物——黃芪。黃芪為豆科黃芪屬多年生草本,植株挺拔,高度通常在50 - 100厘米。主根粗壯且長,呈圓柱形,外皮為淡棕色或棕褐色,堅實而富有韌性,如同大地孕育的寶藏,默默積累著生命的能量。

黃芪的莖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細稜,被白色柔毛,在微風中輕輕搖曳,展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奇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數目眾多,一般為13 - 31片,小葉片呈卵形至長圓形,先端鈍圓或微凹,基部圓形,上面綠色,近無毛,下面被白色柔毛,在陽光的照耀下,葉片兩面的色澤對比格外明顯,為其增添了幾分獨特的美感。

到了每年的6 - 8月,黃芪迎來了花期。總狀花序腋生,花朵排列緊密,宛如一串串金色的風鈴。花萼鍾狀,被白色柔毛,萼齒三角形。花冠蝶形,黃色至淡黃色,旗瓣倒卵形,先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較旗瓣略短,龍骨瓣與翼瓣近等長。這些小巧而精緻的花朵,不僅為大自然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還吸引了眾多蜜蜂、蝴蝶等昆蟲前來採蜜授粉,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花期過後,黃芪進入果期,莢果薄膜質,膨脹,半橢圓形,先端具短喙,被黑色或黑白相間的短伏毛,裡面包裹著數粒腎形的種子,種子黑褐色,有光澤,等待著來年春天的到來,開啟新的生命輪迴。

黃芪,作為一味歷史悠久的中藥材,在傳統醫學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神農本草經》將黃芪列為上品,稱其“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瘻,補虛,小兒百病” 。在古代,黃芪就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各種虛證以及癰疽瘡瘍等病症。

在中醫理論中,黃芪被譽為“補氣之長”,具有補氣固表、利尿託毒、排膿、斂瘡生肌的功效。對於脾氣虛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症狀,黃芪能夠健脾益氣,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使人體恢復元氣。著名的補中益氣湯,以黃芪為君藥,配伍人參、白朮、甘草等藥物,用於治療脾胃氣虛、中氣下陷所致的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等病症,療效顯著。

在肺虛方面,黃芪可補肺氣,固表止汗。對於肺氣虛弱、衛表不固導致的自汗、易感冒等症狀,黃芪能夠增強人體的衛外功能,抵禦外邪的侵襲。玉屏風散中,黃芪與白朮、防風配伍,被稱為“御風屏障”,可有效預防和治療氣虛自汗、反覆感冒等疾病。

黃芪在治療癰疽瘡瘍方面也有著獨特的作用。在瘡瘍初期,黃芪可託毒外出,使膿液容易排出,避免毒邪內陷;在瘡瘍後期,若氣血不足,久潰不愈,黃芪又能補氣生血,促進瘡口癒合。《外科正宗》中的透膿散,就以黃芪為主藥,配合當歸、川芎、穿山甲、皂角刺等,用於治療癰疽諸毒,內膿已成,不穿破者,起到了很好的脫毒排膿作用。

隨著現代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黃芪的藥用價值得到了更全面的揭示。眾多研究表明,黃芪含有多種化學成分,如黃芪皂苷、黃芪多糖、黃酮類、氨基酸等,這些成分賦予了黃芪廣泛的藥理活性。

《中國藥理學通報》發表的研究顯示,黃芪多糖具有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它可以增強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功能,促進免疫細胞的增殖和分化,提高機體的抵抗力。在臨床應用中,黃芪多糖可用於治療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如反覆呼吸道感染、慢性肝炎等,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狀,減少疾病的發作次數。

黃芪皂苷在心血管系統方面具有顯著的保護作用。研究發現,黃芪皂苷能夠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狀態;還能抑制心肌細胞凋亡,保護心肌細胞,對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中藥藥理與臨床》雜誌上的相關研究表明,黃芪皂苷可以透過調節心臟的離子通道,穩定心肌細胞膜電位,從而發揮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在降血糖方面,黃芪也展現出了良好的效果。研究表明,黃芪中的黃酮類等成分能夠調節血糖代謝,改善胰島素抵抗,降低血糖水平。對於糖尿病患者,黃芪可以作為輔助治療藥物,幫助控制血糖,預防和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一項發表在《中華內分泌代謝雜誌》的臨床研究顯示,在常規降糖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黃芪提取物的糖尿病患者,其血糖控制情況明顯優於單純使用常規降糖藥物的患者,且不良反應較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他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末世之請別靠近我

武墨休

踏古道

天下俊

七十年代為軍嫂

暗墨沉香

我死後他們都追悔莫及

雕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