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一朵梨花壓海棠
靖字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章 一朵梨花壓海棠,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靖字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黃帝同為姬姓。據《山海經》記載,在炎黃二帝時期,他們便出現在長江三峽地區。巴族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土家族是巴族文明的傳承。
巴和蜀是古代四川境內的兩個部族,也是西南地區的兩個文明古國。這兩個部族的國家是何時開始形成的呢?近年來,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發掘出相當於商代早期的蜀國都城和相當於商代晚期的兩個祭祀坑裡,出土了許多精美的青銅器,從而證明,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夏商之際,居於川西地區的蜀族,其早期國家已經形成。然而,居於川東地區的巴族,它的國家又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呢?學者至今認識差異頗大。有的認為,《山海經》載太白皋 的第三代孫後照稱“巴人”,就是建成巴國的人;有的認為,西周初期,武王封宗姬於巴,此時巴族開始建立國家;有的認為,約在東周初期,巴族進入階級社會,開始建立奴隸制王國;有的認為,巴人在社會和文化的發展上較蜀人落後,到戰國時期秦滅巴蜀時,巴人才處在奴隸初期;還有的認為巴族在春秋戰國時期,才從原始社會家長奴隸制階段向封建化大道上過渡。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巴族的國家究竟形成於何時?筆者就此略呈管見,如有不妥,尚祈方家,以匡不逮。
巴族的發源地在鄂西清江流域。巴族在戰國晚期公元前316年被秦滅以前,它的活動區域,在川東、鄂西、漢水中游和貴州烏江流域一帶。其東邊,約在襄樊、荊門、松滋和宜都一帶,與楚國接壤;西邊以涪江流域、銅梁、瀘州和宜賓一線與蜀國為鄰;北邊越過大巴山到漢水中游;南邊到了貴州遵義一帶。巴族活動於今川、鄂、陝、黔的部分地區。這樣大的範圍內,巴族活動的地域,並非是一成不變的,而隨著 時代的不 同和巴族勢力強弱,而有所消長。
據文獻記載,巴族最早活動在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後漢書·南蠻傳 》載:
“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目覃 氏(音審)、相氏、鄭氏,皆出於武落鍾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 子生於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神,乃共擲劍於石穴,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乃獨中之,眾皆嘆。又令各乘土船,約能浮者:當以為君。余姓悉沉,唯務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稟君。乃乘土船,從夷水至鹽陽。鹽水有神女,謂稟君曰:‘此地廣大,魚鹽所出,願留共居。’稟君不許。鹽神幕輒來取宿,旦即化為蟲,與諸蟲群飛,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積十餘日,稟君伺其便,因射殺之,天乃開明。稟君於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稟君死,魂魂世為白虎,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焉”。這段記載系錄自先秦文獻《世本》”。
依此,巴族最早居住在武落鍾離山,其山在今湖北長陽縣境內。《太平寰宇記·長陽縣記》說:“武落山—名難留山,在縣西北七十八里,本稟君所出處也”。又《水經注》載:亻艮(音恆)山縣(故城在今湖北長陽縣西80裡)附近有石穴,相傳即稟君擲劍處。夷水又名鹽水,即今湖北清江。《水經注》又說:“夷水,即亻艮 山清江了,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見其澄清,因名清江也。昔稟君浮土舟於夷水,據扞關而王巴。”務相被其他四個部落推舉為稟君以後,成為巴族“五姓”組成的部落聯盟的聯盟長。這時,可能尚處於軍事民主制階段。此後,稟君帶著巴族向西發展,沿著清江溯流而上,到達鹽陽(今湖北恩施東),在那裡征服了一個尚處於母系氏族階段、以“鹽水女神”為首領的部族,為了建立部族奴役的統治機構,稟君於是“君乎夷城”,建立國家,夷城在今湖北恩施縣。夷城是巴族早期國家的政治中心和軍事據點。後來,巴族繼續西進,經過鬱水到烏江,在烏江與長江交匯處的枳(今四川涪陵),把都城遷到那裡。據《華陽國志》載:“巴子時,雖都江州(今重慶巴縣冬筍壩),或治墊江(今合川),或治平都(今豐都),後治閬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可見江州是周武王封巴子時巴國的都城,墊江、平都、閬中,曾在周代先後作過都城,而先王陵墓多在的“枳”,當是巴國在西周以前的都城。《左傳》說:“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杜注“宗廟所在雖邑曰都,尊之也”。枳,既然是巴國國君的先王宗廟陵墓所在之地,那裡應當是巴國早期的都城之一。巴族的枳與江州,猶如周人的宗周與成周;秦人的雍與咸陽。宗周是周人先王宗宙所在之地,作為國都它早於成周;雍是秦人宗廟所在之地。作為巴國的都城,應早於江州,更早於平都、墊江和閬中。從巴國建都地點的先後次序看,筆者認為巴族是從東向西遷,然後從南向北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