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字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5章 全性,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靖字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老子》、《莊子》的只能按部分思想劃分階段,在《老子》裡有穿插著其他階段的思想,在《莊子》裡代表有不同階段的思想。這兩部書,像中國古代別的書一樣,都不是成於一人之手,而是不同時期不同的人寫的,它們實際上是道家著作、言論的彙編。

道家哲學的出發點是全生避害。據現有的資料不完全的統計,為了在亂世中求生存,危險中得平安,楊朱的方法之一是“避”。逃避是普通隱者的做法,他們逃離人世,遁跡山林,心想這樣就可以避開人世的惡。可是人世間事情多麼複雜,不論你隱藏得多麼好,總是有些惡仍然無法避開。所以有些時候,“避”的方法還是不中用。《老子》的大部分思想表示出另一種企圖,就是揭示宇宙萬物的規律。萬物雖然時時在變,難以捉摸,但是事物變化的規律不變。一個人如果懂得了這些規律,並且遵循這些規律以調整自己的行動,他就能夠使事物轉向對他有利。這是先秦道家發展的第二階段。

可是即使如此,也還是沒有絕對的保證。不論自然界、社會界、事物的變化中總是有些沒有預料到的因素。儘管小心翼翼。仍然有受害的可能。老子有輕生忘死的念頭:“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老子》第十三章)。《莊子》有許多地方表達了一種大徹大悟的情緒、看破一切的心態,產生了齊生死、一物我的理論。從一個更高的觀點看生死,看物我。從這個更高的觀點看事物,就能夠超越現實的世界。這也是“避”的一種形式;然而不是從社會到山林,而很像是從這個世界到另一個世界。這是先秦道家發展的第三階段,也是可見的最後階段。《莊子》的《山木》篇有個故事,把這一切發展都表現出來了。故事說: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放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游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

這個故事的前部分,表現的是另一種楊朱的全生理論,不再是為了生存活命鬥爭,而是為了盡一己之力最大限度的去保持、持續一己之無限的存在也。後部分則是莊子的新理論。這裡所說的“材”,理解為“為善”。“不材”,相當於“為惡”。“材與不材之間”,句不通意不順,不便理解,解釋為“緣督以為經”。即佛教禪宗的一切隨緣,不再作反對與要求。一個人如果不能站在更高的觀點看萬物,那麼一切方法沒有哪一個能夠絕對保證他不受傷害、不消亡的。同時,由於從更高的觀點看事物,也就取消了自我,取消了從我的角度看世界,我對世界的觀點是與非。我們可以說,先秦道家都是發自為我的。後來的發展,使他走向反面,取消了它自身。

楊朱學派,按其學說宗旨,屬於道家,但又與黃帝、老子、莊周、慎到、宋研有別,在先秦諸子中獨樹一幟,楊朱是其代表人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放開那個黑蓮花,讓我來

吃飯不煩睡覺煩

電競路人王又又又成盒

沫覓

天賜歡喜緣

慄苒

美女,我是仙

落日煙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