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字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章 蠶叢及魚鳧,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靖字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蜀國後才修建的,而蠶叢又比魚鳧早兩個“數百歲”,所以其年代應與夏代相當。當時蠶叢雖然“始稱王”,但明顯地還不具備國家君主的性質,可能僅是以血緣為紐帶的部落集團酋長,當時正處於原始社會末葉的晚期,而奴隸制的曙光正在慢慢到來。

《華陽國志》雲:“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魚鳧。”三星堆遺址祭祀坑中出土了幾件大型縱目人面和鷹鳥形象的青銅器與文獻所載對照,印證了古蜀傳奇人物——蠶叢和魚鳧的存在。“縱目”是蠶叢的形象特徵。三星堆青銅縱目人面像的眼球向前凸出於眼眶十幾厘米,有些人面的鼻樑上還鑄有一條龍。魚鳧就是魚鷹。鷹鳥等飛禽目光敏銳,足爪有力,御風而行,古蜀先民對他們充滿了幻想和仰慕,是我國古代敬鳥最甚的民族。古蜀人將鳥的形象賦予祖先,還不辭辛苦地鑄造了巨型鷹首、人首鳥身、人身鷹爪等形象的青銅禮器。這些文物在三星堆遺址的二號坑多有出土。

學術界有一種說法:上古西南的大部分民族是居住在古康青藏大高原(包括四川甘孜、阿壩兩縣、青海和西藏的全部地面)的古羌族支派。公元前五世紀前後,他們向東進入平原,與土生的華人雜居融合,孕育中華文化。他們的一支向東南遷居進入岷山地區,依山勢而居,壘石為穴。後又循河谷進入成都平原,開始漁獵生活,並撿拾野蠶抽絲。後人將這些居住在岷山河谷的人稱為蜀山氏。大約在公元前三千年,蜀山氏的女子嫁給黃帝為妃,所生的後代就是古蜀王國的開山鼻祖——蠶叢。

蠶叢之前的古蜀人以牧業為主要生活來源,兼營狩獵和養殖。養殖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養蠶繅絲。蠶叢帶領族人繼續向東南方向遷徙,他們經過今茂縣與汶川之間的茂汶盆地後,逐漸發展農耕。夏商之際,是第三代蜀王魚鳧時代,蜀人再次東遷,從茂汶盆地東南而下經過成都平原北端進入廣漢平原。這時的古蜀王國已經完成了由原始氏族公社制向奴隸制的轉變,魚鳧是這個奴隸制政權的第一位統治者。

有關古蜀人與他國的戰事並無傳世記載,但考古實物卻證明確有其事。在殷墟和周原的卜辭中,出現了“蜀受年”、“徵蜀”、“至蜀有事”的記載,可見當時商蜀之間紛爭不斷。魚鳧時代,商王朝的政權已接近沒落,蜀國順理成章地參加了周武王的會盟,懷著復仇的心態在伐紂的隊伍中勇往直前,故《尚書》說:“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根據年代分析,三星堆遺址至少有兩個祭祀坑是屬於魚鳧王時代的,出土的大量戈、劍、矛等兵器和禮器是蜀人尚武之風的最佳印證。

儘管與商朝戰事頻繁,古蜀人獨立的經濟生活模式卻未受影響。這全憑著蜀國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江流奔湧,泉水充盈,土壤肥沃,地下有豐富的金、銀、玉、銅、鐵、鉛、錫等礦藏,培養了古蜀人高超的青銅鑄造工藝。蜀地山林茂盛,犀牛、犛牛、大象等野生動物出沒其間,瓜果四季皆熟,漆、麻、桑蠶、雌黃、白土等物產豐饒。古蜀人的繅絲、髹漆工藝堪稱一流。滿山遍野的竹子解決了住房的問題。從三星堆晚期房址出土的木棍、泥塊、竹片等痕跡看,古蜀先民根據川西平原多雨潮溼的特點,因地制宜地製造了竹編木骨泥牆的幹欄式建築。他們就地取材,用木、竹構起屋架,用木棍和竹片編成籬笆,在其裡外兩面塗草抹泥,以茅竹覆蓋在屋頂上。在今天四川貧困地區仍有類似的茅草房。

古蜀國北邊“以褒斜為前門”,即到了今天陝西漢中一帶,與秦國接壤。南邊以“熊耳、靈關為後”,即到了今天四川青神、蘆山一帶,與越族相鄰。西面依靠九頂山、峨眉山。東邊接於巴族,以“工、潛、綿、洛為池澤”,利用江河之便利發展漁業。

與古蜀國聯絡最密切的是生活在長江三峽地區的巴族和巫耋人。遠古的羌人在成都平原發展成蜀族以後,碰上了一個始料未及的大問題:四川盆地食鹽缺乏。羌族的池鹽遠在千里之外,又有重山阻隔很難運送,所以只能依仗巫、巴之鹽。巫耋和巴人生活在長江三峽和川東一帶,此地鹽泉密集,很久以前巫耋和巴人就與鹽泉相伴,伐木煎煮泉水,用晶鹽與四周的居民交易。

從蠶叢到魚鳧時代,古蜀人曾到川東三峽地區,購回食鹽。巫耋和巴人自然不會放棄川西這個大市場,紛紛溯江而上運送食鹽。在鹽利的分享上巫、巴間也存在矛盾,巫耋的鹽產量高於巴人,而巴人緊鄰長江,得舟楫之便,雙方若發生爭執,不論哪一方失利,都會影響到古蜀王國的食鹽供給。作為西南最強大的政權,魚鳧派出一支隊伍駐紮在瞿塘峽以西地區,在巴巫之間建立“非軍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放開那個黑蓮花,讓我來

吃飯不煩睡覺煩

電競路人王又又又成盒

沫覓

天賜歡喜緣

慄苒

美女,我是仙

落日煙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