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開開啟打
靖字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章 開開啟打,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靖字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醮。
據唐代杜光庭天師的古法,道家應有二十七品齋、四十二等之醮的定式。
齋醮是自我修持、濟世度人、增進福報的重要方法。齋與醮密不可分,但也十分易於混淆,後世語境中齋、醮不分,互換混用。
集天下道人慈悲之願力,共請羅天諸神下降、祈福蒼生,這就是道教齋醮科儀中最隆重的活動之一——羅天大醮。
“羅天大醮”並非後世漫畫中的“比武場”,而是一種高規格,上奉神尊、下度幽魂,冥陽兩利、功德深厚的超大型盛會,亦是道門最高規格的大型齋醮活動,為道教界的喜事、盛事。
“羅天”是指三界之上的大羅天,含義為諸天,有網羅諸天諸地之意。行儀之目的是為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道藏》記錄有《羅天大醮設醮儀》《羅天大醮三朝儀》和《太上洞玄靈寶天尊說羅天大醮上品妙經》等。據《羅天大醮設醮儀》記載羅天大醮召請的有“三境至尊、十方上聖、玉京金闕天帝天真,十方師尊聖眾、三界官屬、一切威靈”。
“醮”(音“教”),在中華傳統經典禮儀中,是士人加冠和婚娶時所舉行的一種儀禮,而作為一種祭儀,則來源於民間習俗。道教在宋代以後,逐漸將醮作為祈禱祭禮的主要儀式,乃是祭祀三清、四御、五星列宿的一種儀典,道士持之為帝王祈福,為國家禱告太平。
早期道教舉辦醮儀的目的是治病、宥罪,醮儀最早是在夜間,露天設供祭諸神的,大唐《六典》中列有七種齋儀:黃籙、金籙、明真、三元、八節、塗炭、自然等齋,其時“齋”已成為一種宗教活動的儀式。
唐以後,“齋”與“醮”開始併成,宋代王欽若著《羅天大醮儀》,道教遂具有了普天大醮、周天大醮、羅天大醮等盛大的祭祀儀,明代鄧仲修等編定《大明玄教立成齋醮儀》時,將齋、醮合併,成為道教宗教科儀的統稱。自此,歷朝歷代很多帝王每逢國有大事或大災,均召請道士在宮中或名山宮觀設壇建醮。
據《雲笈七籤卷之一百三》記載:“結壇之法有九。上三壇則為國家設之。其上曰順天興國壇,凡星位三千六百,為普天大醮,旌旗鑑劍弓矢法物羅列次序,開建門戶具有儀範。其中曰延祚保生壇,凡星位二千四百,為周天大醮,法物儀範,降上壇一等,其下曰祈谷福時壇,凡星位一千二百,為羅天大醮”。道經記載其規格共設九壇奉祀天地諸神,上三壇稱普天,由皇帝主祀,祀三千六百神位;中三壇稱周天,主公卿貴族祀之,設二千四百神位;下三層為羅天,由百姓供祀一千二百神位,醮期則長達七七四十九天,並分七次舉行七朝醮典,醮科包括福醮、祈安醮、王醮、水醮、火醮、九皇禮斗醮以及三元醮等。
普天大醮、周天大醮、羅天大醮三種大醮做法,雖然規模有所區別,但其目的都是,一為護國佑民、二為延壽度亡,三為消災禳禍,四為祈福謝恩,另外還有金籙大醮,玉籙大醮、黃籙大醮等大型道教儀式。
羅天大醮不僅祭儀隆重,醮期長,普渡區內更要用五色布遮天,無論內壇或外場都顯得極隆重莊嚴,所耗費的人力、物力也超出一般醮典十倍以上,加上古代的普天儀式又須皇帝主祭,封建社會民間少有能力建此大醮。大多是在太平盛世,國家繁榮,道門興盛,之時舉辦羅天大醮活動,成為道教界為國家和世界祈福隆重的儀典。
羅天大醮等道教科儀,最初的目的都是先民為了透過與天地溝通的儀式,祈求攘除水災、旱災、地震等天災,以及趨避瘟疫、病患、死亡的方法。
據《翊聖保德真君傳》記載:道教共有九壇三醮,奉祀天地諸神,上三壇稱“普天”,由皇帝主祀,祀三千六百神位;中三壇稱“周天”,主公卿貴族祀之,設二千四百神位;下三壇為“羅天”,由百姓供祀,一千二百神位。
這便是“三天大醮”,即“普天大醮”、“周天大醮”和“羅天大醮”。三天大醮雖規模有所不同,但目的都在於護國佑民、延壽度亡、消災禳禍、祈福謝恩。
依循古制,羅天大醮大法會,需要設立十餘座醮壇。主壇為元始虛皇壇,上設一千二百諸神牌位。其下分設都壇、皇壇、集神壇、朝真壇、吉祥壇、祈福壇、度人壇、延生壇、順星壇、報恩壇、降魔壇、諸真壇、青玄壇等,誦經拜懺,日夜供奉香燈。各壇由大師、高功主持儀式,祝聖朝真。
依《道門定製》的記載:金籙齋結束之後的“散壇設醮”環節,需要恭請三千六百位神明接受供養,稱為“普天大醮”;玉籙齋之後,邀請兩千四百位神明接受供奉,稱“周天大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