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太行兩邊
靖字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1章 太行兩邊,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靖字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青廟和黃廟交相輝映的佛教道場,最鼎盛時期為唐代,據《古清涼傳》,全山寺院多達三百所,現存寺院共47處。
在《大方廣佛華嚴經》中載:“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佛說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中說:“爾時,世尊復告金剛密跡主言,我滅度後,於南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震那。其國中有山,名曰五頂,文殊師利童子游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中國古稱震那國,五臺山即在印度的東北方,上述二經提到的“清涼山”、“五頂”山,恰好五臺山五巒巍然、氣候清涼的特徵與經文描述相符合,佛教徒即把五臺山定為文殊菩薩道場。文殊菩薩是大智慧的象徵,法身形象多變,依照其形象,可分為一字、五字、六字、八字文殊,其中最常見的是五髻文殊。一般右手握“智慧劍”,象徵以智慧劍斬煩惱結。左手持的蓮花上放置《般若經》,代表智慧的思維。
佛教傳入五臺山,普遍的說法是始於東漢。相傳漢明帝時,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來到了五臺山(當時叫清涼山)發現此地有釋迦牟尼佛所遺足跡,這座山的山勢和印度的靈鷲山(釋迦牟尼佛修行處)相似,並且文殊菩薩有在此顯現,故二人決定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後,命名為靈鷲寺。又因漢明帝信佛,加“大孚”兩字。後北魏孝文帝時擴建寺院。至北齊時,五臺山寺廟猛增到二百餘座。隋文帝時,又於五個臺頂各建一寺。唐代全山寺院多達三百所,有僧侶三千餘人,名僧輩出。至唐德宗貞元年間,全山僧尼達萬人之多。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 敕內侍張廷訓造金銅文殊像置於真容院(即今菩薩頂),重修真容、華嚴、壽寧、興國、竹林、金閣、法華、秘密、靈境、大賢十寺。明末又重建了大塔院寺的大塔和顯通寺的銅殿塔等。清代,隨著喇嘛教傳入五臺山,出現了各具特色的青廟(漢僧所住)和黃廟(蒙藏喇嘛所住)。五臺山五座臺頂合圍的地區,稱為臺內,其外圍則稱臺外。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初步調查,全山有“青廟”(漢僧所住)97處,“黃廟”(蒙藏喇嘛所住)25處。現存寺廟臺內有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等39座,臺外有佛光寺、南禪寺等8座。
懸空寺位於山西省渾源縣恆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峭壁間,素有“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的俚語。該寺建成於1400年前北魏後期,是中國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是世界上現存建於懸崖絕壁上最早的木結構建築群。懸空寺原來叫“玄空閣”,後來改名為“懸空寺”,是因為整座寺院就像懸掛在懸崖之上,在漢語中,“懸”與“玄”同音,因此得名。
相傳很多年前,懸空寺對面山上,有一座寺廟。寺廟不大,山高坡陡,除了一些家中有重病的香客外,很少有人來。寺裡有個和尚,名叫白馬法師,寺院也叫白馬寺。白馬法師不守佛規,每當看到懸空寺的香客來來往往就很嫉妒。
一天,白馬法師決心要和靜悟道人見個高低,他用拂塵向南一指,唐峪河發起大水,水勢很兇,很嚇人;再用手一指,大水向懸空寺衝來。靜悟道人正在寺裡打坐,聽見水聲,知道是白馬法師作怪。他不慌不忙,口中唸唸有詞,衝來的水慢慢退下去了。一連七次,水離懸空寺只有五尺遠,但一點兒水也上不去。白馬法師沒法子,又用手一指,水順流而下,把渾源城刮掉一角。
靜悟道人見白馬法師尋事,也火了,向空中大喊:“黑鷹,你在哪裡?”話音剛落,從山洞裡飛出一隻大黑鷹,落在懸空寺角樓上。靜悟道人說:“黑鷹,白馬行為不正,是佛門的敗類,如果不管教,百姓將不得安寧,你去教訓教訓他,不要傷了性命。”黑鷹啪啦啦,展開翅膀飛起來。白馬法師不知靜悟道人的道行有多大,更不知大弟子的神通,只見黑鷹飛來白馬寺,用翅膀一扇,呼啦一聲,眨眼間大火熊熊。白馬法師閃在一邊,好險啊,一座寺院很快化為灰燼。白馬法師怕了,忙騎了一把掃帚,向空中逃去。臨走時,一甩拂塵,把大水抽出一股,朝黑鷹窩衝去,怎奈他法力有限,只把黑鷹洞口的碎石、泥渣沖洗了個乾淨。
人們到懸空寺,走進唐峪口半里地,抬頭仰望,就能看到半山上有一個洞。再往裡走,與懸空寺相對的恆山山峰上,有一塊平地,隱約可見一些殘垣斷壁,這就是黑鷹洞和白馬寺的遺址。
山東四派裡,全真隨山派和嵛山派前文介紹過這裡也不再多說。
泰山派也是個道家門派,創派始祖東靈道人傳下掌門鐵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