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太行兩邊
靖字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1章 太行兩邊,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靖字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千百年來代代相傳,已成為泰山派掌門人的信物,得鐵劍者即為掌門,並有遺言“見此鐵劍,如見東靈”。
七星落長空是泰山派劍法的精要所在。七星落長空分為兩節,第一節以劍氣罩住敵人胸口七大要穴,當敵人驚慌失措之際,再以第二節中的劍法擇一穴而刺。劍氣所罩雖是七穴,致敵死命,卻只一劍。挺劍向對手當胸刺到,劍光閃爍,長劍發出嗡嗡之聲,單隻這一劍,便罩住了他胸口「膻中」、「神藏」、「靈墟」、「神封」、「步廊」、「幽門」、「通谷」七處大穴,不論他閃向何處,總有一穴會被劍尖刺中,這一招刺出,對方須得輕功高強,立即倒縱出丈許之外,方可避過,但也必須識得這一招「七星落長空」,當他劍招甫發,立即毫不猶豫的飛快倒躍,方能免去劍尖穿胸之禍,而落地之後,又必須應付跟著而來的三招凌厲後著,這三招一著狠似一著,連環相生,實所難當。
臨清派,是以譚腿著稱的門派。
在漢族武術裡一直有“南拳北腿“之稱,這裡的南拳指的就是洪拳,而“北腿”就是潭腿。潭腿套路樸實工整,左右對稱,氣勢連貫。在攻防技擊方面,較強地突出了北方拳派的特點,腿法多變,迴環轉折進退順暢。
潭腿源出於山東臨清龍潭寺,故亦稱臨清潭腿,以其獨到精湛的腿功在武壇享有盛譽。潭腿講究“拳三腿七”和“拳是兩扇門,全憑腿打人”。臨清潭腿套路,氣勢連貫,起伏轉折,節奏清楚。在攻防技擊方面,較強地突出了北方拳派的特點,腿法多變,迴環轉折進退順暢。演練時要求手、眼、身法、步協調一致,又融內、外功於一體。
臨清潭腿始創於五代宋初時期,至今已有一千餘年的歷史。創始人為五代時期後周名將崑崙大師。大師當時奉命遠征,在此期間後周為宋所滅,大師因回軍路遠,又被大勢所迫,自知難以挽回,當即解散軍隊,“自焚”隱身,在臨清龍潭寺(今河北省臨西縣尖冢鎮龍潭村)隱姓埋名,削髮為僧,法號崑崙,後人尊為“崑崙大師”。
崑崙大師身懷武術絕技,並且精通醫術,恐其年久失傳,即在龍潭寺內立門收徒以繼傳承,大師將武術、醫術共溶一爐,合成一體,研創出內外兩功並用的武術——潭腿。大師因見當時世上所習武功多重拳法,而失於腿法,為填補缺失,精心地研練出腿法傳世。因本門派多重腿功、腿法,故用法上講的是“拳打三成腳踢七”。潭腿的“潭”字是借用發源地龍潭寺的“潭”字,故而稱之為“潭腿”。
趙匡胤即位後不久,便發下皇榜文書昭告天下,舉行“全國性質”的比武大賽,以選出最好的拳種。結果,崑崙大師的徒弟們以譚腿一舉奪得了當時的第一位,成為了“宋朝十八家”(指最厲害的十八種武學門派)之首,並與串拳、大洪拳、小洪拳、華拳和少林拳並稱為當時的“六大名門”!
清中葉,臨清潭腿達到鼎盛時期。清廷為穩固江山,發表《禁武令》,嚴禁民間習武。臨清潭腿受到清政府的圍剿。僧格林沁帶兵圍剿龍潭寺,殺死僧眾二百餘口,並焚燒了寺院。據有關資料記載,逃出劫難的僧人不過五、六十人,他們分散於全國各地。為保安全,部分弟子隱藏於皇宮大內,才使臨清潭腿這一拳種得以儲存。1956年,殘餘寺廟被拆除,之後潭水逐年下降,1958年潭水乾枯。時至今日,龍潭仍在,古井尚存,廟基可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