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福建
靖字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章 福建,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靖字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深,一字形排開,中間為大雄寶殿,兩邊各隔一個天井,有廂房,天井的上下各有走廊與大雄寶殿相連。大殿前有山門,門前有上下兩埕,均用黑磚鋪就。大殿後牆有衚衕與兩邊廂房相通。寺院原有直額“資福寺”被毀。“大雄寶殿”橫匾在考古時只發現碎塊,經拼湊後四個鎏金大字尚算完整,行書體,灑脫飄逸、龍飛鳳舞。大殿現存橫匾一塊“宰化人天”,是九龍匾,匾上的鎏金題額、大字和落款均被揭走。
資福寺旁有兩塊巨大的石板,都有2米多高,1米多寬,20多厘米厚,其中一塊上刻“朝耕山隴雲,暮釣西橋月。澄渚一閒人,林泉甘獨拙。”取的是南宋朱熹“耕雲釣月”的意境。
另一塊石板上刻“僧繼言造”,是北宋治平年間南少林寺的繼言和尚用一指禪神功手刻上去的。
資福寺的旁邊有5口大石槽,是文物考古時挖掘出來的,最小的長1.2米,高0.5米;最大的長2.3米,寬1.1米,高1.3米。當地村民說以前有30多口,後來許多被開了去做門窗石碑小橋等用途了,僅剩5口。每口石槽都有刻著許多文字,年代久遠,日曬雨淋,許多文字已經模糊不清。其中一口石槽上沿,清楚地刻著“治平二年……班首繼言……方丈……諸羅漢浴煎茶散”等字樣。由此可以證明繼言和尚存在的真實性,為他的斷代找到了實物依據。還有一口石槽上刻“嘉佑癸卯九月造”“當院僧兵”等字樣,可以看出當時是有“僧兵”的,而歷朝歷代,有僧兵的,只有嵩山少林寺及其分寺。
南少林寺有一件鎮寺之寶,就是天然的達摩璧。這是一塊玉璧,打磨完了天然顯現達摩祖師像,被南少林寺奉為鎮寺之寶。清初清兵圍攻南少林寺,火燒南少林三天三夜,只逃出去五個和尚,就是前五祖,其中有達宗和尚,他的舍利塔遺址就在林山村的塔西小山坡上。南少林的南拳由此廣為傳播和發揚,對南方數省和東南亞影響巨大。
火燒南少林之後,匆忙逃生的人,並未帶走那塊鎮寺之寶——達摩璧,從此,就湮沒在了南少林的廢墟之中。時光荏苒,到了1969年,一位香港人,聽師輩口口相傳,南少林的達摩璧極有可能還在南少林遺址,他就悄悄的來到林山村,到處挖掘尋找,最後終於在2米多深的地下挖到了,他將達摩璧帶到了香港。直到1992年,人民大會堂的新聞釋出會公佈了找到南少林寺的訊息,並決定重修南少林寺,這位香港人,又將這塊達摩璧完好無損地歸還給了南少林,放在莆田人民銀行的保險櫃裡。
林山村的塔西,存有“達宗和尚塔”的塔基遺址。
南少林寺西有個“紅花亭”,裡面是“保民殿”,建於隆武二年(1646年丙戌,南明紹宗朱聿鍵的年號,對應清朝是順治三年),為莆田人鄭郟和陸圻所建,後為反清復明義士的聚會之所。保民殿的“民”字是出頭的,意為“反清復明”“為民出頭”。神案底座是石砌蓮花圖案,亭柱對聯為“柏酒傾杯綠,籬花帶雨紅”,因下聯有“紅花”,故名紅花亭。亨柱上有“萬物總歸三尺劍,五雲時現七星旗”的對聯,殿內柱子兩副對聯分別是“手持七星護國泰,足執二法保民安”, “劍下龜蛇照日月,旗中龍虎透雲霄”,由殿內供奉的是鄭成功、萬雲龍、陳近南,這幾個對聯和洪門“花亭結義改姓洪”等,可以證明這裡是當時洪門,即天地會聚會結義的地方。
南少林後山,明朝以前叫“佛山”,後來據說是朱元璋的三子、晉恭王朱棡,為避靖難之亂,逃至莆田九蓮山,在南少林的寺西建了一個院子,隱居讀書,就是“朱三讀書院”,也叫“朱三太子廟”。後來,“佛山”也就改稱“朱山”了,現名“祖山尾”。朱三廟經歷了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莆田的8級大地震、清初的火燒南少林,大致完好。
祖山尾海拔642.4米,西部大舞寨600.2米,東部山頭尾576.6米,南部斜侖595.5米,紫霄峰559米,南少林寺對面的巨巖“石面桶”(又叫臥佛山)576.6米。
南少林寺所在的九蓮山林山村,儲存大量與寺院有關的地名,如院前、院後、院口、塔裡、塔西、放生池、練功埕、馬槽等,更有與習武和僧兵有關的姑嫂營、南營、後營、尾營、將軍廟、旗杆坪等。
南少林寺周圍有下院苦竹寺、霞梧院、紫霄寺、九蓮巖、飛石巖等,環繞著林泉院,形成洋洋大觀的寺院群落,十方叢林的恢宏氣勢可見一斑。九蓮山形似“觀音坐蓮”,祖山又形似大小兩個彌勒菩薩,對門又有臥佛,左右有文殊菩薩的獅山和普賢菩薩的象山。遠望可以看見三江入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