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江西
靖字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9章 江西,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靖字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的人性二元論。“理”與“氣”,人生不可缺少 。“理”在人未形成之前渾然於天空,於人一旦形成,便附於人體,成為先驗稟賦於人心的仁、義、禮、智等封建道德,是先天的善性所在,人人皆有,故名“天命之性”。人體形成之時,必稟此氣,由於氣精粗、厚薄、清濁、久暫的不同,就產生了善惡、賢愚、貧富、壽夭的不同和性格上的差異。它有善有惡,名曰“氣質之性”。上述二性並存於人身,這就是朱熹的人性二元論觀點。
朱熹的長期從事講學活動,精心編撰了《四書集註》等多種教材,培養了眾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關注的,一是論述“小學”和“大學”教育,二是關於“朱子讀書法”。
朱熹在總結前人教育經驗和自己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基於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徵的初步認識,把一個人的教育分成“小學”和“大學”兩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絡的階段,並提出了兩者不同的教育任務、內容和方法。朱熹認為8~15歲為小學教育階段,其任務是培養“聖賢坯璞”。鑑於小學兒童“智識未開”,思維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學教育的內容是“學其事”,主張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透過具體行事,懂得基本的倫理道德規範,養成一定的行為習慣,學習初步的文化知識技能。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強調先入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動,能激發興趣;以《須知》、《學規》的形式培養兒童道德行為習慣。朱熹認為15歲以後大學教育,其任務是在“坯璞”的基礎上再“加光飾”,把他們培養成為國家所需要的人才。朱熹認為,與重在“教事”的小學教育不同,大學教育內容的重點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對於大學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視自學,二是提倡不同學術觀點之間的相互交流。朱熹關於小學和大學教育的見解,為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鮮的內容。
他的《四書集註》被明清兩代作為科舉考試的內容。
“朱子讀書法”六條,即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這是由朱熹的弟子對朱熹讀書法所作的集中概括。其中循序漸進,包括三層意思:一是讀書應該按照一定次序,前後不要顛倒;二是“量力所至而謹守之”;三是不可囫圇吞棗,急於求成。熟讀精思即是讀書既要熟讀成誦,又要精於思考。虛心涵泳中的“虛心”,是指讀書時要反覆咀嚼,細心玩味。切己體察強調讀書必須要見之於自己的實際行動,要身體力行。著緊用力包含兩方面的意義:一是讀書必須抓緊時間,發憤忘食,反對悠悠然;二是必須精神抖擻,勇猛奮發,反對鬆鬆垮垮。居敬持志中的“居敬”,強調讀書必須精神專注,注意力高度集中。所謂“持志”,就是要樹立遠大志向,並以頑強的毅力長期堅守。
朱熹闡述“格物致知”時說:“上而無極、太極,下而至於一草一木一昆蟲之微,亦各有理。一書不讀,則闕了一書道理;一事不窮,則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則闕了一物道理。須著逐一件與他理會過。”“天地中間,上是天,下是地,中間有許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獸,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而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個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謂格物,便是要就這形而下之器,窮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 認為對天文、地理、生物、農業、氣象等萬事萬物都應該研究。
朱熹對於古代醫學經典《黃帝內經》、著名天文學家張衡的《靈憲》以及歷代天文地理知識都有涉獵,特別是對北宋自然科學家沈括名著《夢溪筆談》鑽研尤深,使得《夢溪筆談》成為其科學思想的來源之一。朱熹著有《參同契考異》,並對一些自然現象進行過實際的考察和研究,如從對高山螺蚌殼的考察去研究地球的變化等,如月用膠泥製作過立體地圖。朱熹學生黃斡在《朱先生行狀》中稱朱熹“至若天文、地誌、律歷、兵機,亦皆洞究淵微。”朱熹67歲時曾回憶說:“某自五、六歲,便煩惱道:‘天地四邊之外,是什麼物事?見人說四方無邊,某思量也須有個盡處。如這壁相似,壁後也須有什麼物事。其時思量得幾乎成病。到而今也未知那壁後是何物?”從小就關心天文問題,甚至思想得幾乎成病,至老都在思量天地壁後是何物。這都說明,他把理學推向鼎盛時期,使儒學的哲學化達到很高的水平,是有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和思想作基礎的。
朱熹重視觀察實證:“曆法恐亦只可略說大概規模,蓋欲其詳,即須仰觀俯察乃可驗。今無其器,殆亦難盡究也。” 提出要更好地研究曆法,需要有好的觀測儀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