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拿抓還是哪吒
靖字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3章 拿抓還是哪吒,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靖字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剛剛刷微博,看到一群傻“嗶”消音,因為爭論哪吒是四川人還是天津人而吵架甚至升級到了地域攻擊和人身攻擊。
這真是離譜他媽給離譜開門,離譜到家了。
還有一幫子拿著小說當正史的二逼看著也真是腦殼痛。
無知者總是喜歡用否定他人來抬高自己。
實在是不明白這事兒有什麼好爭的,爭就爭嘛爭到後面又罵人幹嘛嘛,素質。
之前就談到過關於二郎神的典故,《封神演義》這書是明朝寫的,裡面的二郎神叫楊戩,在此之前二郎神一般都認為姓李,是為紀念治水都江堰的李冰次子李二郎。
而哪吒呢。
項套乾坤圈,臂繞混天綾,腳踏風火輪,手持火尖槍。”相信大家都已經猜出他是誰了。對,他就是英雄少年——哪吒。哪吒的形象人們再熟悉不過了,尤其是《封神演義》中“哪吒鬧東海”的故事更是為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過,今人所熟知的哪吒形象多是由《封神演義》所載的。那麼這位可愛的小英雄的形象和故事又是如何發展形成的呢?
“哪吒”之名源於“那吒”,那吒是一個舶來神的名字。在漫長的歲月中,伊朗人與中國人影響並控制著亞洲西部到東部的廣大區域。伊朗和中國土地上的居民在各個時期相互交往、通商。毫無疑問,這種毗鄰關係與相互交往對兩個民族的文明與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值得人們從各個方面來加以深入研究。
“哪吒”(不是那吒)一詞最早出現代道教書籍,而非佛教,佛教中的是叫那吒,雖然道教的哪吒原型是佛教的那吒,但是兩者絕對不是同一個人,不能混搭在一起。
那吒本是佛教中的一個神,在唐以前,中國尚無關於“那吒”的任何記載。如此說來,“那吒”的進口當屬唐代,經以後歷代文人的演義,才形成如今我們所知之形象。
唐代僧人大廣智不空翻譯的《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稱哪吒為毗沙門天王的第三子。還有其它的唐代佛經文獻中出現的關於那吒的記載,如“爾時那吒太子,手捧戟,以惡眼見四方”,“那吒捧塔隨天王”……從這些佛經不甚詳細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些關於他的事情,如他的身世,他的角色。
由於唐代崇佛風氣興盛,佛經故事中的這位天王的第三子的事蹟,便廣為傳播了,開始成為唐代筆記小說的人物。如唐玄宗朝《開元傳信記》裡就記載了宣律和尚路遇那吒的故事。這應是除佛經之外,唐人筆記小說中記載那吒事蹟最早的一個故事了,不過承襲之跡非常明顯。
那吒來到中國後,道教便在那吒的原型基礎上創造了另一箇中國血統的道教神靈——李哪吒。隨著道教的發揚光大李哪吒也逐漸演變為道教護法神和閩臺地區的地方神。但值得一提的是李哪吒是中國人,是中國小孩,是中國血統,而那吒卻不是。
由於文人的演義,哪吒的故事已趨近大眾化完整化了。明刻本《三教搜神大全》收有的“哪吒太子”一條,為哪吒寫了一個較完整的傳說:“哪吒本是玉皇大帝駕下大羅仙,身長六尺,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因世間多魔鬼,玉帝命下凡,以故托胎於拖塔天王李靖”,“生五日,化身浴於東海”,“與龍王戰,殺九龍”……“手搭軒轅箭,射死石姬娘娘之子”……“父怒,哪吒遂割肉刻骨還父,而到真靈求全於世尊之側”,“世尊……遂折荷菱為骨絲為脛,葉為衣而生之……”後降魔有功,玉皇大帝封之為“三十六員第一總領使”……由此可見,此故事已包含了哪吒的基本的形象細節。不過各方面並不甚突出。
哪吒的傳說引起了明代文人的極大興趣,他們紛紛取材於此,將一些支離破碎的情節連綴起來,加以豐富而超現實的想象,塑造了一個生動可愛的哪吒形象,完成了哪吒故事的精彩演義。其中以《西遊記》《南遊記》《封神演義》為突出。《西遊記》中描寫哪吒與孫悟空大戰,可以看出他手中的武器已基本齊全,而且還對“析骨還父肉還母”作了更合理的解釋,並且也講出了李靖託塔的原由。至於《封神演義》再借鑑《西遊記》中關於“紅孩兒”的描寫,將哪吒寫成一個手持火尖槍的小孩模樣,就更令人喜愛了,這樣就使哪吒的形象最終形成了。
佛教相傳哪吒是四大天王中之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之子,是佛教護法神之一。毗沙門天王有五子(一說四大天王各有九十一子),除了三太子那吒之外,二太子獨健也是神通廣大,母親是吉祥天女,姊妹也是天女,屬佛門中之豪門之家。根據學者們考證,最早佛經中沒有哪吒,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