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洞庭兩岸
靖字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章 洞庭兩岸,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靖字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前文已經講了
西南f4,東北四省,甘肅寧夏青海,內蒙西藏新疆以及兩廣港澳的修行門派。
分別為,
四川:鐵劍門,青城山,峨眉山,哥老會,灌江廟,美姑盟,火神派,藥王谷八大派。
重慶:唐門。
貴州:布依摩教,五毒教。
雲南:天龍寺,點蒼派,雪山派,沐王府,無量宮。
遼寧:淨衣派,神龍派,馬仙會。
吉林:天池派,棒棒幫,渤海派。
黑龍江:極樂谷,冰火派。
海南:南海派
甘肅:靈鷲宮,崆峒派。
寧夏:回教,一品堂。
青海:青海劍派,血刀門,明教,崑崙派。
西藏:密宗。
內蒙:黃金家族。
新疆:天山派,哈族,維族。
廣西:騰蛟庵,華光派,青罡派,紅蓮派,壯族摩教。
廣東:兩廣武術會,十星教,紅林大教,六壬派,珠海普陀寺,新廣東幫。
香港:和聯勝。
澳門:賭皇齋。
以上共計51個門派。
今天講講湖南和湖北的門派。
湖南和湖北的這個湖,是洞庭湖。
洞庭湖,古稱雲夢澤,地跨湘、鄂兩省,位於長江中游荊江南岸,由長江荊江流入,匯入長江,根據2023年4月23日研究院官網顯示,流域面積26.33萬平方公里,是長江僅存的兩個大型通江湖泊之一,根據2023年4月21日政府官網顯示,湖泊面積有2691平方公里,大致分為東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三部分,素稱魚米之鄉,濱湖盛產稻穀,有鯉、鯽等魚類,有白鶴、白頭鶴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泊。
洞庭湖是7000萬年以前燕山運動導致洞庭湖區地殼上升,洞庭凹陷成湖,1860年全盛時期湖面面積達6000平方公里,1988年8月“洞庭湖—岳陽樓風景名勝區”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是長江流域重要的調蓄湖泊。
洞庭湖相關詩句有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的“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著名書畫家米芾所繪的《瀟湘八景》中“洞庭秋月”“遠浦歸帆”“平沙落雁”“漁村夕照”就是描繪的洞庭風光。
史載,洞庭湖原為古云夢澤的一部分(春秋時,夢在楚方言中為“湖澤”之意,與漭相通),本為華夏第一大淡水湖。當時的雲夢澤橫亙於湘鄂兩省間,面積曾達4萬平方公里,故司馬相如 《子虛賦》有“雲夢者八九百里”之說。後由於長江泥沙沉積,雲夢澤分為南北兩部分,長江以北成為沼澤地帶,長江以南還保持著浩瀚的水面,稱之為洞庭湖。
洞庭湖在地質史上雖與江漢平原的雲夢澤同屬於“江漢——洞庭凹陷”,但在歷史時期,它是作為一個獨自的水系而存在和發展的,並不屬於古云夢澤的範圍。《山海經》:“又東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遊於江淵,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莊子·天運》:“帝張咸池之樂於洞庭之野”,稱洞庭為平野。說明當時湘、沅、澧諸水在洞庭山(今君山)附近與長江交匯,洞庭湖地區還只是一片河網交錯的平原,只是後來環繞君山的所謂“洞府之庭”形成了一個大的湖泊,始有洞庭湖之稱。1957 年在安徽壽縣出土的戰國 楚懷王六年(前323 年)制“鄂君啟節”,所述舟節西南水路銘文為“自鄂(今湖北鄂城)往:上江、入湘、入資、沅、澧、油”。從舟節銘文水流交匯不及入湖來看,與《山海經》、《莊子》所載洞庭平原的自然景觀也是一致的。
《水經》記載:澧水“又東至長沙下雋縣西北,東入於江”;沅水“又東至長沙下雋縣西,北入於江”;湘水“又北過下雋縣西,……又北至巴丘山,入於江”;資水“又東與沅水合於湖中,東北入於江也”。說明在君山西南的資、沅二水交匯處,有湖泊的存在。戰國時屈原在《楚辭·九歌·湘夫人》中“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當即指此湖。只是由於那時這一夾在沅、資二水之間的湖泊水體很小,尚未為人所注意,因而《尚書》、《周禮》、《爾雅》、《呂氏春秋》、《淮南子》等都未把它列入古代有名的澤藪之內。
東晉、南朝之際,隨著荊江內陸三角洲的擴充套件和雲夢澤的日趨萎縮,以及荊江江陵河段金堤的興築,強盛的長江來水,向荊江南岸穿越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