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太平
靖字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章 太平,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靖字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自由幸福。在此基礎上,張角提出了“致太平”理想。這也是太平道的基本教義和宗教理想。
“太平道”創始於漢靈帝時鉅鹿人張角。《後漢書·皇甫嵩傳》說:“初鉅鹿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奉事‘黃老道,蓄養弟子'跪拜首過;符水呪說以療病,病者甚愈,百姓信向之。角派遣弟子八人使於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轉相誑惑,十餘年間,眾徒數十萬,連結郡國,自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入州之人無不畢應。”《三國志·張魯傳》注引《典略》說:“張角為太平道。太平道: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病或自愈者,則雲此人通道;其或不愈,則雲不通道。”《後漢書·襄楷傳》說:“初,順帝時,琅琊宮崇旨闕,上其師于吉於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號《太平青領書》,其言以陰陽五行為家而多巫覡雜語。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經,乃收藏之。後張角頗有其書焉。”
“太平道”的開始,緣起於事奉“黃老道”;它的主要經典則是《太平經》;它的發展情況,是以善道教化,符水治病為基礎,十數年間,徒眾數十萬,遍佈八州。
《太平經》的問世,標誌著早期道教基本教義的初步形成,對漢代原始道教的創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太平道為早期道教的一支,它的理論基礎直接來源於《太平經》,張角是太平道的創始人。
《太平青領書》一般都認為就是現在《道藏》中的《太平經》。它脫胎於西漢時齊人甘忠可的《天官曆包元太平經》,是戰國時代陰陽家騮衍學說的繼承,秦漢之際燕齊方士們就把它作為傳授的資料。《漢書·李尋傳》說,甘忠可詐造《天官曆包元太平經》十二卷,傳授夏賀夏、丁廣世、郭昌等人,但由於劉向反對,說他“假鬼神罔上惑眾”,忠可因此死於獄中。哀帝時,由於李尋贊助,此書一度大行;後來夏賀良等也終以左道亂政罪名伏誅,李尋亦獲重罪。此書遂成為禁書,秘密地流傳在民間,日久年深,由於傳經者遞相增補,篇幅日繁,到了宮崇手中時,已變成一部一百七十卷的鉅著了。
關於《太平經》的內容,《襄楷傳》中說得很簡單,僅說:“專以奉天地、順五行為本,亦有興國廣嗣之術。”又說:“而多巫覡雜語”。這與今日《道藏》中殘留的《太平經》內容也差不多,並不帶有革命意味。惟《前漢書·李尋傳》引證了甘忠可《天官曆包元太平經》,“言漢家逢天地之大終,當更受命於天,天帝使赤精子下教我此道。”這樣話不見於今曰殘本《太平經》中,但張角等黃巾起義時所宣傳的“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那種讖記式的標語,未必沒有來源,也許受了甘忠可預言的影響。
自從黃巾軍失敗以後,太平道在中原的龐大聲勢也同時受了打擊而一蹶不振。再過十餘年,最初傳授《太平青領書》的人于吉又出現於吳(江蘇吳縣)、會(浙江會稽縣)等地方,仍舊以符水治癒,吸引了許多徒眾,並且博得孫策手下諸將士的信仰,因此觸動孫策之怒,慘遭殺害。太平道後來遂無復興的機會。
他最初出現在農民大眾面前,是一個 善道教化 的 大賢良師.約在東漢靈帝建寧年間(公元168- 171年),張角開始其佈道傳教活動。他透過為人符咒治病的方式廣泛地在社會上活動,大收徒眾,發展力量,擴大影響。
經過十餘年的努力,張角所創立的太平道發展成為遍佈青、徐、幽、荊、揚、兗、冀、豫八個州,連結郡國,道徒達幾十萬的道教組織。
張角傳道的方式,在史書中有較多的記載。《後漢書·皇甫嵩傳》說: 初,鉅鹿張角自稱' 大賢良師' ,奉事黃老道,畜養弟子,跪拜首過,符水咒說以療病,病者頗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於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轉相誑惑。十餘年間,徒眾數十萬,連結郡自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遂置三十六方。方猶將軍號也。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人,各立渠帥。 又《三國志·張魯傳》注引《典略》說: 光和中,東方有張角,……角為太平道。……太平道者,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雲此人通道;其或不愈,則雲此人不通道。 從這些記載看出,張角的傳道活動,主要是以符水、符咒為人治病,同時還廣招弟子,派遣弟子八人奔赴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此外,張角對道徒所宣傳的教義中,溶合了《太平經》和黃老道的思想。
張角信奉《太平經》,他把自己創立的道教組織命名為 太平道 ,就是直接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