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部分,尋找失去的快樂,博搏,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慕孤鞘顧�遣宀簧獻歟�岵黃鷯縷�⒈磣約旱囊餳�K�親莧銜�約菏嵌嚶嗟模�約旱囊餳�換岜蛔鷸兀�盜艘舶姿怠�
也許,他的成長經驗中有過類似事件:童年的時候,當他特別需要被爸爸、媽媽呵護,特別希望大人分享和評價他的作品或故事時,爸爸突然對著他大吼:“小孩子不要插嘴,去,滾一邊兒去!”
也許媽媽會說:“你怎麼這麼不懂事呢?跟你說過多少次了,大人說話的時候,小孩子要懂禮貌,不要亂插嘴……” 。 想看書來
第一章 生命中的制約(3)
長大了一點兒,也許爸爸還會教訓他:“你打架了,撒謊了,這還有什麼好解釋的?我怎麼養了你這麼個敗家子?”
也許還有一位暴躁的老師會說:“你真沒用,一點兒不長記性,剛講完的題就出錯,你說你這輩子還有什麼出息,我不聽你解釋,全是藉口!”
是的,這些反覆的“電擊”,也會讓此人長大後無法在人前表達自己的意見,即使他有一萬個理由和想法,但成長過程中的那個經驗如此疼痛,以致於讓他再也不敢觸控——即使現在已經沒有人再教訓他、羞辱他,而且還有人願意傾聽他的訴說,然而,當年那屢屢來自大人的制約,已經讓他忘了,他原本是自由的,是有權表達的,有權得到父母支援與協助的,有權向老師做出解釋的。
可是,為了生存下來,他只能選擇放棄自己的權利,壓抑那嚮往自由的本性,因為他的一切生活來源均要依賴大人,如果他有絲毫的反抗,就很可能會遭到那頭大象的命運。
心理學研究認為,我們今天在工作及一切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困境與煩惱,幾乎全部來自於童年經驗(童年經驗對人類性格的形成佔到95%以上的比例)。由於當年的環境制約了我們,所以為了滿足安全感,我們被迫適應了病態環境,長大後,我們仍然以這種病態的心理去接觸社會和家庭,雖然後天的環境已經有所不同,然而,我們仍然將現在投射為當年的環境,並由此病態經驗加以處理,這,就是煩惱的根源。
心理學研究中曾經有這樣一個試驗,把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嬰兒抱到床上,它的面前有一隻小白兔,當嬰兒看到小白兔時,第一反應就是下意識地伸手去觸控。可就在這時,試驗者在嬰兒的耳邊敲了一聲鑼——“哐”的一聲,嬰兒被這突如其來的響聲嚇得“哇”地一聲哭了,於是試驗者趕緊把嬰兒抱開。
次日,再把嬰兒抱過來,面前仍然放著這隻小白兔,嬰兒見到它時,仍然想去觸控,可這一次不像第一次那樣從容、自然,他遲疑了一下,然後再去伸手,可那個鑼聲再次響起,“哐”的一聲,嬰兒又嚇得哭了起來……
如此又做了一次,過了幾天,再把嬰兒抱近這隻小白兔,當嬰兒一看到它時,就嚇得哭了,可這次並沒有人敲鑼。
當這件事發生許多年之後,這個嬰兒已經上了小學,有人問他:“小朋友,你最討厭什麼人呢?”
這個小孩子回答:“我最討厭我爺爺,因為他有白鬍子;最討厭醫生,因為他們穿著白大褂……”
他早已經忘了那個試驗,然而我們要問,他真的忘了嗎?我們當中有多少人,表面上是對某人和某事反感,也許那件事與今天所發生的沒有必然聯絡,可潛意識卻記錄下它們二者之間相關聯的某些屬性,正如白兔與白鬍子和白大褂的關係。
也許你對上司的發言特別反感,特別是當上司發號施令的時候,也許因此你的情緒不佳,或被別人稱為不服從領導,或心生反骨,甚至發展成為反社會人格和叛逆心理。可如果有可能,請你靜下心來,仔細地想一想,在你的成長過程中,是不是總得不到權威人士的認可,每當你希望大人,特別是父親或老師表揚、分享或鼓勵你時,得到的卻是羞辱、否定、禁止,甚至是打罵和拋棄……,或者,你在做著自己喜歡的事,卻總遭到大人的無端阻止和破壞。這些經驗都如同那一聲鑼響,有可能讓你反覆得到同一種刺激,即“長輩(權威人士)註定是要否定、羞辱我的”、“我無權得到認可”、“我只能揹著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等等。
第一章 生命中的制約(4)
這些制約早在我們的童年,具體來說,大部分在6歲之前就已經形成了。它們好比我們人類的原始程式,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時時會伴隨著我們的一切行為不停地發生作用,這也就導致了我們人與人之間的不同。特別對於現代的獨生子女,由於沒有手足關係的培訓,他們只能在進入學校以後接觸到實質性的團隊關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