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部分,尋找失去的快樂,博搏,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是轉識成智。

一個有智慧的人,他是開心且自在的,他不會因外界的干擾而起心動念,因此他少了許多煩惱,而又能夠最大度地接受環境。

在傳統文化中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就是老子曾經倒騎著驢進城。試想一下,當他背對著城門徐徐進城的時候,所有的景色都會倒灌著進入他的視野,那時,他必須全然地放下因無法主宰方向而產生的種種不安,無法主動選擇和分別,來什麼就得接受什麼,那種被動要求他全然地將自己融入自然環境,他只是在欣賞,沒有任何條件地接納進入眼簾的一切。這,就是自然,一切讓它如其所是地發生,不假分別,不評論是非,甚至連不分別的心態都沒有,它,只是一種完全的接納,是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自在。

在我們的人際關係裡,所有的發生只不過是一種現象,如果你也能像老子一樣,無論發生什麼事,都可以將自己置身於事外,不做任何評判,不捲入,那麼你就真正成為了一個觀眾或導演,生活和工作本身只是在欣賞人生這出戏。

這種功夫叫覺察,覺察不是觀察,觀察是帶著好壞對錯去看待周遭的一種經驗,而覺察更深一層,它是用心去體會發生的緣起。有一次,我問一位受試者:“請問你現在的左腳冷還是右腳冷?”對方想了一下,“好象左腳冷一些。”

我繼續問他:“當你想的時候,你的眼睛看到了嗎?”

“沒有。”他笑道,“眼睛怎麼能看到冷熱?”

“你的舌頭嚐到了嗎?鼻子聞到了嗎?耳朵聽到了嗎?手摸到了嗎?”我繼續問。

他搖搖頭,“我只是在感受。”

“是呀,”我說,“這時,你的眼睛是作廢的,六根全都是作廢的,你只是在感受和體會,而這就是對自己身體的覺察,它不需要你去刻意找原因,不需要考慮外界環境的影響,它只是感受本身,根本不存在什麼對錯好壞,因此,覺察沒有價值觀及原則和經驗,它只是當下的發生。”

其實我們的存在本身,無時無刻不處於這種發生之內,只不過我們不習慣去做這種覺察,特別是當我們處於某種情緒狀態下的時候,我們都不自覺地任憑這股情緒發作下去,而很少有人會如剛才那種體會一樣去審視自己的這種發作。但這並不怪我們控制力不強,而是幾乎沒有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有過這種形而上式的教育,畢竟,父母接受什麼觀念,我們就必然會受到那種觀念的影響;社會推廣怎樣的理念,那就必然成為我們頭腦中的慣性思維。

打個比方,如果我們生活在兩千年前的漢武帝時代,可能所有人的頭腦中都是儒家思想;如果我們生活在之前的文景之治時期,可能所有人都會比較崇尚皇老思想。那時的我們,對於上述說法並不感到奇怪,因為老莊哲學就比較強調“天地人三位一體”的說法,而感受只是一種自然現象,接納它並調整它,成為相當自然的事。其實,這與心理學中的覺察不謀而合。

比如我們在生氣的時候,一般都會指責對方或氣喘吁吁,如果你會覺察,當下就去體會這個生氣,去“看”這個生氣本身,去感覺你身體各處的變化,去體會你的呼吸以及身心內外一切的感受,你只要和生氣在一起,如果你能夠做到,就不可能再抱怨對方或任意發作,因為你在接納自我,六根清淨,一切歸於存在,根本沒有什麼觀念和原則再會影響你。

這就是止或戒,戒並非指忍受,更不是壓抑,它只是體會自己當下發生的一切,並和那個發生在一起。此時的你,不會怨天尤人,不會遷怒對方和環境,於是事情自然會平息下來。而戒是定的前提,定就是自我控制,這種控制不是被迫控制或承受壓力,它只是自然而然地沒有了發作的動機,一切處於空無的狀態,此時若做出判斷,就是心中有數,這個有數,就是智慧。所以佛教中有“戒、定、慧”之說。

所以,一切事物的結果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可以做出自由選擇,可以做出最高明和最智慧的選擇,這些選擇組合在一起,便構成了我們全新的命運。

第二章 “我”是一切的根源(1)

兩個年輕人坐在傳達室等候面試,對面的大樓就是他們夢寐以求的跨國公司,這家公司的年紀比年輕人的祖父還要大。而同在傳達室內坐著的還有一位看報的老人,看得出,他就是這家公司的看門人。

等了很久,仍然沒有人從大樓裡出來,可按要求,兩個年輕人必須坐在這裡等候。於是,有一個小夥子有點兒不耐煩了,他看了看老人家,笑道:“老先生,您能不能告訴我,您在這家公司已經做了多少年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少年紅顏

圈圈

莫名其妙的穿越

知恩報恩

最強近身特種兵

寒如夜

宋賊

雨來不躲

請問今天可以和我結婚嗎?

白淵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