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保時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部分,走出豆豆溪(王地山 著),保時捷,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已。
車隊在百丈和雅安又停了兩次,時間都很長,但不準下車走動,令人煩躁難耐。車隊又前行了一陣,忽見山崖陡峭,一面是險峻雄偉的奇峰,一面是洶湧奔騰的江水,波濤咆哮,浪花飛卷,聲若雷鳴。有人悄聲說:“這就是飛仙關。”忽然想起李白的《蜀道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車隊迅即向右轉向一條更狹窄的公路,如在這“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路口設下崗哨,人們幾乎插翅難飛。苗溪茶場在飛仙關背後的山嶺選址,顯然是大有深意的。
抵達縣城,日已偏西。小城在河對岸,河面無橋,卡車要靠渡船緩緩划向彼岸,這就耽擱了很長時間,只覺喉嚨冒煙,口渴難耐。駛進縣城時,也只見到一片低矮的房屋,廣場一側堆著木料,像是一座小學。不到5分鐘便駛出場口,又轉了一個大彎,終於到達目的地——苗溪茶場。我們慢慢下車,雙腳麻木,鼻塌嘴歪,疲憊不堪。茶場對我們的到來似乎沒有做好準備,交接進行得十分緩慢,也許是有關幹部正在用餐或休息吧,天慢慢昏暗下來。又一次集合點名,一批刑期在15年以上的被送往不太遠的13隊,其餘被押解到靈鷲山4隊。在暮色蒼茫中我們開始爬山,背上是沉重的行李,手上又拎著包,頭顱昏暈,步履蹣跚,前面的幹部連喊“跟上!”隊伍卻拉開了距離。走著走著,我覺得自己的揹包散了架,只好在黑暗中摸索著捆好。隊伍七零八落,越走越慢,好不容易走到一個稍平坦的地方,有人招呼休息一下。這時,只見一群打著電簡的人從山上下來,原來是4隊年輕力壯的勞教前來接應,幫我們扛起行李就走。
走到靈鷲山4隊時已近半夜。在油燈的微光映照下,這群飢渴難耐的囚徒草草吃過晚飯,便在擁擠的統鋪上呼呼入睡,似乎忘掉了記憶。
這真是短促生命中漫長的一天,一次最不堪回首的人生之旅。翌日被刺耳的哨音喚醒,已是靈鷲山的清晨,窗外落著滂沱大雨。
作者題外話:走出豆豆溪(王地山 著)(連載08)第四章 荊竹壩苦鬥
走出豆豆溪(王地山 著)(連載09)第五章 苗溪風雨
第五章 苗溪風雨
33茶場賤民
苗溪茶場地跨蘆山、天全的叢山峻嶺,始建於l954年,總面積43.24平方公里,合64860畝。l957年茶園超過萬畝,號稱萬畝茶園的萬人茶場,後來一直保持6000餘畝可生產茶園。茶場地轄苗溪山區、大坪山區、紗帽山區和金龍山區。苗溪山區又分為苗上區和苗下區。靈鷲山為苗上區最高峰,海拔l575米,清代曾在此建造恢宏的廟宇大殿,後來拆除建廠,片瓦無存,只留下望鄉臺等遺蹟,這便是4隊。苗上區還有15、16兩隊,中上部有23隊,腹部有2、3、5、14、17隊,均為茶葉中隊,其中2、14為女隊。每個中隊的駐地均有圍牆,如中世紀的城堡。各中隊除了種茶,還需種菜養豬以保證供應,為此還建了一些簡易工棚。此外,還有24隊,為茶葉科學研究所。場部位於苗下區,地勢較平坦,周圍1隊、l3隊為農業中隊,另有基建隊、機修隊、擔任警衛工作的解放軍某連部和位於淨智寺的醫院。
大坪山區有6、7、8、9、18、19等茶葉中隊,轄區山峰如林,岡巒起伏,環境險惡,最高的擂臺山海拔1400餘米,均歸天全縣管轄。
紗帽山有ll、12、20、22等中隊,全系茶園中隊,犯人刑滿就業後多移居於此。最高的尖峰頂海拔l771米,這裡茶葉長勢最好。
金龍山有l0、21兩個農業中隊,茶園較少,周圍系村民。這裡與紗帽山又合稱金沙區。此外,茶場還擁有不相連屬的雙石煤礦與銅頭河水電站。
苗溪茶廠和動力廠一樣為省屬勞改管教支隊,但地勢險峻寬闊,位於飛仙關內,儼如與外界隔絕的獨立王國。其幹部配備和政策水平,在全國眾多勞改農場中頗具代表性。我們所在的4隊當時還不通公路,交通不便,糧食要從縣城揹回,距離十多公里,鮮茶從隊部背往茶房也有五六公里。早晚山上濃霧繚繞,我們就生活在雲霧山中。
這裡原來是個勞改中隊。勞教來自四面八方,長年在山裡幹活,少與外界接觸,許多人衣衫襤褸,破舊的衣褲上補著五顏六色的補丁,腰間束一條草繩,形像如同乞丐。一個個扛著鋤頭,挎著茶簍,蓬頭垢面,在羊腸小道穿行,打飯時端個木凳子,隨便蹲在一個角落裡狼吞虎嚥,慘不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