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部分,棄暗投明,丁格,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凰擔凰�鋈灰�幸W詠補適濾��誨幸W泳徒玻骸�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潰退臺灣的國黨勢力與新中國為敵,直到1978年底中國共產黨調整對臺政策宣傳和平統一祖國的漫長歲月裡,海峽兩岸始終處於緊張對峙狀態。然而,由於國共兩黨在‘一箇中國’的立場上具有某種交集點,致使這緊張對峙的寒流之中又不時湧出一股股國共秘密商談、謀求再次合作的溫溫泉水,從而使海峽兩岸的這段關係史,成為一段既有戰爭硝煙又有和平呼聲的歷史。50年代初期是兩岸軍事對抗的時期,啟開國共和談大門的是中國共產黨人。1950年3月,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兼國防研究小組組長、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張治中,經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批准,開始為爭取和平解決臺灣問題進行工作。1950年3月11日,毛澤東起草了《關於爭取和平解放臺灣問題給張治中的電報》。電文稱張‘現正從事之工作——指張治中經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批准為爭取和平解決臺灣問題而進行的工作——極為重要,尚希刻意經營,借收成效’。同年3月20日,毛澤東再次致電張治中,‘同意’張‘來京面敘’這方面的工作。張治中在國民黨軍隊中曾位至行營主任、集團軍總司令、侍從室主任、政治部長和軍政長官,軍銜為陸軍二級上將,行政上擔任過湖南、新韁兩省主席,與蔣介石過從甚密。同時,他又與周恩來、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有著長期交往,曾為國共兩度合作而出力。在抗日戰爭時期,他曾代表國民黨同中共進行過多次和談,有“三到延安”之舉,與中共保持著較為密切的關係。1950年,中共中央選擇張治中作為進行和平解決臺灣問題這一重要工作的人選,無疑是非常恰當的。從現已披露的歷史資料中,還無法知道張治中完成此項使命的具體情況和結果。但從上述電文可知,張與毛澤東在半個月中互通了4份電報。在張由南方赴京彙報時,毛澤東曾親電時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第一書記、廣東省人民政府主席的葉劍英,為其佈置沿途護衛,可見張治中肩負的使命之重要,以及中共中央對此舉之重視。差不多與中共進行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嘗試的同時,臺灣當局也開始了這方面的試探。這年初春,剛剛就任臺灣‘國際政治部主任’的蔣經國,突然召見曾任軍統特工人員的高雄凱歌飯店老闆李次白。李為黃埔6期生,其妹李白文是中共高階將領陳毅的大嫂。陳毅時任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司令員、上海市市長。蔣經國對李次白說:‘你和陳毅是至親,可以深談,最低限度,可以不進攻臺灣。’6月1日,李次白由臺灣乘海輪經香港抵上海。他到上海後,便透過妹夫陳孟熙(陳毅的大哥)引見,與陳毅見面。李次白向陳毅轉達了‘那邊要求不進攻臺灣’的意圖後,陳毅並未正面答覆,只是說:‘至於臺灣,讓它爛下去!’陳的答覆,可作多種理解。不久,朝鮮戰爭爆發。蔣經國遂於6月底透過‘國際政治部’廳長、李次白的黃埔同學吳偉克發急信給李,通知停止和談。試探國共兩黨之間剛剛起步的一點接觸嘗試遂告中止,兩岸關係又經歷了一段嚴峻的歷程。進入50年代中期,中國共產黨根據國內外形勢的變化,開始提出以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的構想。1955年5月13日,周恩來在全國人大常委會15次會議上作的《關於亞非會議的報告》中明確表示:中國人民解決臺灣問題的方式有兩種,即戰爭方式和和平方式,中國人民願意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決問題。周恩來的講話鼓舞著海內外的中國人。寓居美國的原國民黨政府代總統李宗仁,在美國公開發表《對臺灣問題的具體建議》一文,提出恢復國共和談,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臺灣統一問題的建議。這個建議得到中共領導人的高度評價。透過李濟深的安排,原國民黨中常委、李宗仁的貼近智囊人物程思遠於1956年5月從香港秘密來到北京,與中共領導人商談國共合作問題。5月12日,周恩來在中南海宴請程思遠。席間,周恩來就李宗仁的建議國共合作和中共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具體政策等發表談話。他說:李德鄰——德鄰是李宗仁的字——的意見很好,只有一條我不同意,他主張臺灣非軍事化,這怎麼行呢?就是臺灣迴歸祖國以後,還是需要軍隊保衛嘛!周恩來提出:我們主張愛國一家,團結對外。中國共產黨人和國民黨人曾經兩度合作,並肩作戰,反對帝國主義。我們希望大家以民族和祖國的利益為重,國共兩黨重新攜手團結起來,爭取第三次合作。這是中共最早提出的國共第三次合作思想。周恩來特意請程思遠向李宗仁和所有海外的國民黨軍政人民轉告,愛國一家,愛國不分先後;我們贊成中國的一句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