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心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12部分,道果,美麗心點,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說到底,這座聖賢堂中的諸多畫像,也只是起到引導作用,是邱言為了今後自己不再的時候,一樣能夠安排他人步入士林所準備的,而真正的關鍵,其實還在文網。
一見堂中景,就算是那些還存著其他心思的大儒們,也不好繼續開口了,之前醞釀情緒,然後未必邱言,最後順勢而為,還有可能以此來斥責,可現在都是心神清醒,又怎麼能做糊塗事?
進入堂中,他們便清楚的感受到了,一股宏大的精神。
這精神說來也不完善,駁雜而多變,好似狂風中的柳絮,被氣流捲動著匯聚在一起,在此堂中之人,其實能夠以百家省下的畫像為引,寄託出自己的意念,但若是不夠堅定,或者沒有護持,就宛如進入狂風的樹葉,一下子便會被撕碎!
這其實就是兇險!
而想要擺脫兇險,要麼是堅定自身,要麼就是尋得鑰匙,得到護佑,這個護佑的鑰匙,自然就是知行之道的精髓。
從這一點來看,這本沒有什麼不勞而獲之言,還是要有所付出。方能得到,只是更為巧妙,省去了中間的一些環節。
但這些環節,又是用文網代替,文網建立之艱難,那可是遠遠超出聖賢泥塑和聖賢紙的,若是連這一點妙用都沒有,也就有名無實了。
這樣的道理,在場眾人,不可能不明白。
再者說來。他們背後的書院,儘管也是勸人向學,用文章開路,以精神為引,但歸根結底,也是要用自己的書院之法為鑰匙,算是異曲同工。
邱言事實說道:“諸位,這聖賢堂的虛實,皆在文網精神裡面。匯聚百家之念,也是方便未來學子入林,至於那不勞而獲,也是沒有的。諸位若是有心,其實也可以循之,以文網為憑,能方便許多。”
他的提議。沒有人回應,不說文網背景入會,若是太多書院以文網為途徑。進入士林,無疑是將傳承明白交給他人,這樣的事情當然不會做,另外,那背後的歷史包袱,也不允許他們這般行事,是以這聖賢堂一看,便就離開。
但他們並不知道,在自己踏入這聖賢堂的瞬間,便透過此堂,以及其中的諸多畫卷,和文網,以及文網中的血獄百家產生了直接的因果聯絡,日後自家學派的弟子,都會從知行之道中得到好處、益處。
但同樣的,這些好處邱言會安排給予,以文網呈現,只是凡事有來有回,知行之道未來所面對的種種磨難,也少不了他們的一份氣運,這其中最關鍵的,無疑就是未來天外之人的入侵了。
一入此堂,接下來的事,他們是想要擺脫也擺脫不了了。
當然了,如今的情況,有那三老主持,這在場的諸多大儒,本來就難以避開了,邱言不過是給這件事加一個保險。
“好了,這聖賢堂也看了,並無什麼要緊的,尋常人家也多有將聖賢畫像懸於屋中著,知行書院不過是懸的多了一點。”那孫庵看過,呵呵一笑,做出了評價。
但聽到這話,便是那有心傾向於邱言的周東義等人,也免不了暗自嘀咕起來:“好傢伙,這哪是稍微多了一點,也太多了吧,錯略一看,史上有名有姓的聖賢之輩,幾乎都在屋中,這要是真不辨別,予以澄清,傳到了後世,那不明真相之人,怕是不要真的以為,這知行書院,是承百家傳承而出啊!”
這些並不是杞人憂天,因為過往之事不入天君,終究難以干涉,但並非無法影響,以今朝而改過去,在現實中難以實現,卻可以在人心中達成。
便是在座的諸多大儒,他們背後的書院傳承,也未必真的都是聖賢傳下,但只要得了聖賢精神,或者有文心之人開闢文道,建立學說氣運,便可立一書院,然後詮釋經史典籍,待得名聲出來了,便可託於一家,將聖賢精神注入泥塑,將傳承的歷史向前“延伸”。
天下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這名聲也是一樣,便是本來不是這個傳承,但若是說的人多了,講的人多了,天下人都覺得你是那個傳承而出,你自然也就在他人的人心中,成了那個傳承。
這其實是一種俗定約法,很多書院皆是如此,只是那創始的一代早已故去,現在在場的皆是後來的傳人,而且所學也都是貨真價實,那過去的來歷似乎已經不再重要。
但再不重要,其中的貓膩,他們也是心知肚明,眼見這知行書院的架子搭了起來,等時間長了,在民間傳開了,人心確定了,那還得了?
只是三老開口,其他人如何違逆?
這種時候,便需要一人主動出馬了,而也有人不負眾望,待得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