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六合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部分,孔子傳,曾氏六合網,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徹夜交談。
第二天,孔子又陪同視察了工場,作坊,遊覽了名勝。
孔子從政,瞬間成績卓著。後人作詩讚曰
長幼異食,強弱異任,
男女別途。夜不閉戶,
路不拾遺,器不雕偽。
行之一年,四方則焉。
第十八章 夾谷會盟 孔子顯身
“三桓”回到曲阜,將中都所見奏明魯定公,於是委任孔子為小司空。大司空是孟孫氏世襲的官職,司空掌管全國土地兼管工程建設。孔子一上任便帶領部分弟子和署衙工作人員跋山涉水,勘察土性,足跡幾乎遍及全國各地。然後,根據勘察所得和年輕時做委吏,乘田的實際經驗,將全國土地劃分成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即高原)、原隰(即平地)五種型別,再根據這五種土性的特點,因地制宜地或植樹造林,或發展魚鹽之利,或栽種果樹,或種植各種不同的農作物。孔子任小司空時間很短,旋即擢升為與三卿(司徒、司馬、司空)並列的司寇。司馬遷為了區別司寇下設的小司寇而稱之為“大司寇”。司寇之職原由叔孫氏世襲,掌管全國的公安司法工作。
這時,孔子大治中都的訊息像春風一樣傳到華夏各地。於是各國紛紛派使者來中都參觀、考察,回國後效法施行,即所謂“行之一年,四方則焉”。齊國是魯國的近鄰,對中都的振興,孔子的政績,自然十分關注,特別是孔子做了大司寇,在魯國已經漸漸掌握了實權,十幾年前的憂慮已經變為事實,於是不斷有臣下諫齊景公出兵伐魯,免得將來魯國勢強大,威脅齊的安全。
齊景公豆麵耳朵,是個沒有主見的人,在他看來,似乎誰的話都有些道理。晏嬰臨終時說,齊的威脅在晉而不在魯,齊魯比鄰,應世代修好,以抵禦強晉。晏嬰還說,孔子不足為慮,因為他所熱衷的一套繁文縟節,無助於國家的強盛。周朝衰敗,勢在必然,孔子妄圖用恢復周之禮樂曲章制度挽救四分五裂的天下,只能碰得頭破血流。即使魯國真的因孔子秉政而強盛起來,也絕對不會威脅齊國,因為孔子一生極謹慎地談論怪異,勇力,叛亂和神鬼,小心翼翼地對待齋戒,戰爭和疾病,極力主張仁政德治,反對諸侯爭雄稱霸。晏嬰是齊景公最得意,最尊崇,最信賴的賢相,自然言聽而計從了,決定採取對魯友好的政策。如今部分臣僚吵吵嚷嚷要出兵伐魯,他又不以為然。他回憶當初孔子率弟子來齊求仕,晏嬰千方百計不肯用他,迫使其逃離。現在看來,晏嬰確乎是嫉賢妒能,怕孔子超過了自己,取代了自己。如果像晏嬰所說,孔子的一套是復古倒退的東西,早已不合時宜,那麼,孔子宰中都一年大治,該作何解釋呢?孔子任大司寇不久,魯國便漸漸政清民安,國勢日強,又該怎樣理解呢?照此發展下去,用不了多久,魯國將與齊國對峙於東方,進而侵吞蠶食齊國,怎麼能說“孔子不足為慮”呢?他後悔當初不該聽晏嬰的話,應該重用孔子。如果那樣,何來今日之苦惱,何有今朝之慮呢?想到這兒,景公不僅在埋怨晏嬰,甚至在暗暗恨晏嬰誤國誤民了。
晏嬰去世後,齊景公遵照晏嬰的遺囑,委任大夫黎鉏做了太宰。常言道“新官上任三把火”,黎鉏急於有所作為,以顯示自己的才幹,既取信於景公,又樹威於百官,便很想用兵於魯。然而,自己“追隨”晏嬰半生,甚得晏嬰的栽培與重用,若無晏子的極力薦舉,自己今日未必能做這位極人臣的太宰。如今晏子的屍骨未寒,自己怎麼好違揹他的意願而對魯用兵呢?所以他一直在隱瞞著自己的觀點,極力在尋求著兩全其美之策。一日,當齊景公徵求對此問題的意見時,黎鉏說
景公聞言,心中大喜,脫口讚道
黎鉏見景公准奏,美得不能自抑,眉飛色舞地說道
黎鉏忙修國書一封,遣使送往魯國,邀請魯君是年六月於夾谷(今山東省萊蕪境內)舉行乘車之會,永結盟好。書中充滿了溢美之詞,讚揚魯君如何善用人,如何力挽狂瀾,撥亂反正,如今魯如何大治,聲震寰宇,等等。
魯定公頭腦簡單,無自知之明,讀了齊侯國書,喜出望外,重賞來使,不及與“三桓”商議便欣然應允。
事情並不像定公想的那樣簡單,“三桓”的意見分歧很大。有的說,齊國來書,盡是獻媚鼓吹之詞,可見並無實意。有的說,齊強魯弱,且齊國向來詭計多端,突然相邀,決非善意,貿然赴會,恐為齊所挾迫。有的說,明知齊人有詐,卻不能不往,不往既表示魯不願與齊友好,又顯示了魯國的怯懦與軟弱。有的說,不去赴會,勢必得罪齊國,招至干戈之禍……眾說紛紜,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