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說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部分,敦厚朱德,瞎說唄,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學,在爹爹身邊可以邊學習邊治病。爹爹的關心讓朱敏感動的同時又矛盾:自己只完成中學教育,離爹爹當初的期望還相距甚遠。堅強的朱敏下定決心,不能就這樣回去。動盪的生活,幾經失學,使朱敏深知求學的艱辛。特別是當她親眼看到在衛國戰爭中失去父母流落街頭的孤兒,想到蘇聯著名的教育家馬卡連柯為蘇聯人民教育事業所做出的卓越成績,朱敏便產生了當一名人民教師、獻身祖國教育事業的強烈願望,她的選擇也得到了爹爹的支援。1949年,23歲的朱敏考入列寧教育學院學習。
1950年,上大學的朱敏趁暑假回國探望爹爹,這距上一次離別爹爹已有10年之遙。見著女兒時,朱德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表示,只是嘿嘿地笑著。但朱敏卻從爹爹的樸實笑容中看到他的憐愛和喜悅,他的眼睛始終是溼潤的。朱敏向爹爹提起那支被法西斯搜走的派克金筆時,爹爹安慰她說,“能活著走出集中營已經是不幸中的萬幸了。對於爹爹來說,你的生命比那支鋼筆更重要”。對於集中營,朱敏幾乎沒有刻意講述,偶爾提起時也是輕描淡寫幾句過渡過去。爹爹也不多問,作為職業軍人,他知道法西斯的野蠻與殘酷;作為爹爹,他對女兒所受的痛苦如同身受。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從帥府千金的人生傳奇看朱門家風��(4)
在這個暑假探親期間,朱德親自做起女兒的漢語老師,每天晚上都輔導女兒學習漢語。假期將要結束的時候,朱德送給女兒幾件衣服和他在抗日戰爭時期用過的一個深灰色手提箱,希望女兒在蘇聯好好學習,學成回國報效祖國。2005年7月3日,朱敏的老伴劉錚受邀參觀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太行精神光耀千秋——紀念抗戰勝利60週年》專題展覽時,代表全家將那個箱子贈送給八路軍太行紀念館。
在朱敏眼裡,爹爹是威嚴的元帥,舉手投足顯現軍人的剛毅與冷靜;同時,爹爹也是慈愛的長者,言談舉止對映柔情與細緻。朱敏剛回國參加工作時,她的第一個孩子便迫不及待地來到世上。年近70歲的朱德當上了外公,欣喜之情溢於言表。朱敏還記得,爹爹小心地把小嬰兒託在手掌上,戴著老花鏡,仔細地端詳,像讀書那樣久久不肯放下。朱敏從此更懂得了爹爹,讀懂了他那顆博大的愛心,觸控到了他熾熱的內心。
讓朱敏沒想到的是,爹爹讓她產假一滿便去上班,說不能耽誤工作,孩子由他和康克清媽媽來帶。朱敏本以為自己剛生完孩子,爹爹會讓自己和孩子一起住在中南海的家裡,可是爹爹卻硬要趕她到北京師大集體宿舍去住。丈夫劉錚那時在外交部工作,一年有大半年在國外,年幼的孩子也不在身邊,這讓希望享受家庭溫情的朱敏感到很孤獨。
而且,朱敏還有另一層想法,“當時,爹爹已是快70歲的老人了,我多麼希望他能讓我留下來照顧他啊!可爹爹卻板著臉用不容商量的口氣對我說‘你回來的任務是為祖國做貢獻,而不是做孝子賢孫’”。朱敏不能理解爹爹的做法,“家裡那麼多工作人員,難道就多我一個嗎?”於是,她賭氣不回家了。
〖〗為了解開女兒的心結,朱德特意派警衛員請她回家。一進門,朱敏看到一幅祖孫同樂圖:爹爹正抱著自己的孩子玩“扎鬍子”,小傢伙開始一倒一歪地躲閃,笑得口水直流。康克清告訴朱敏,這是祖孫倆經常玩的遊戲。朱敏心中的不滿和委屈不知不覺都溜走了,以後她按照爹爹的要求,星期天才回家和家人團聚,其他時間都住在學校,精力全部放在工作上。〖HJ〗
朱敏一直任教於在全國師範院校中居於首位的北京師範大學。她在莫斯科列寧教育學院學的是心理學,但因她的中文不行,便在外語系改教俄文。剛開始時,她教的是俄語新生班,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她又是新教員,沒有教學經驗,教學中遇到不少困難。可是朱敏始終牢記爹爹對她說過的話:“我們國家現在非常需要建設人才,你所從事的正是培養人才的工作,這是一項非常偉大的事業,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是爹爹對你的期望。”而且,朱敏沒有高幹子女的架子,大家都願意和她相處,熱情地關心她、幫助她,很快朱敏便能勝任教學工作,並且將這個俄語班教到畢業。從助教、講師,到教授、教研室主任,看到自己的學生帶著知識,走上為祖國建設的工作崗位,這是朱敏的快樂。從事業中得到快樂,這也是爹爹給予她的。
朱敏獻身教育事業也曾多次得到毛主席的嘉許。1950年初,毛主席與周恩來在蘇聯訪問期間,將朱敏接到他們下榻的斯大林別墅,向她瞭解學習和生活情況。當時,朱敏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