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說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部分,敦厚朱德,瞎說唄,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朱德學習勤奮,文思敏捷。有一次,席先生領著弟子路過一株梨樹下,見果實累累,興之所至,便出了上聯:“路邊梨不摘”,讓弟子對答。朱德當即對道:“月中桂常攀”,極得席先生的讚賞。
在朱德眼裡,席先生是一個“對外部世界頗有遠見卓識的學者”,還是一個“周身叛骨、朝氣勃勃的評論家”。八年間,席先生對封建統治者的抗爭意識和圖謀變法革新的維新思想對朱德走上民主主義道路,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朱德曾把他稱作自己思想上的啟蒙老師。
每天清早起床後,朱德乾點家務,然後吃完早飯再去上學。不論酷暑,還是嚴冬,每天都要來回走四次,“晌午回來肚子餓,跑得快;晚間回來怕天黑了,也得快”,長年累月,使朱德“養成走路快的習慣”。一到農忙季節,朱德就不去上學,在家勞動,一年大約有三四個月在家種地。他後來回憶起艱辛的早年對自己的影響:“我從小就是餓著肚子長大的,因此,後來搞革命運動時,我就不大怕餓,好像根本不知道餓。”“習慣那種清苦生活,走遍世界就沒有覺得苦,在毛爾蓋(草地)覺得也不過我們那樣子。”
〖JP3〗社會的動盪同樣震撼著西南偏隅的山村。席先生經常把他聽到的悲慘事實講給孩子們聽,啟發大家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少年朱德在席先生的啟蒙引導下,知道了許多大山以外的事情,明白了許多道理,萌發出“富國強兵”的愛國意識。〖JP〗
有一天,朱德正在私塾裡讀書,忽然聽到屋外紛雜的呼喚、吶喊,走出一看,只見一片黑壓壓的人群走來,男女老少約有六七百人。這些人穿著襤褸,小孩子張著嘴巴不停地哭喊,大人眼裡露出悲痛的火焰。原來這是一群“吃大戶”的受災農民,他們認為席先生是富貴人家,幾個手拿木棍的領頭人闖進私塾,把席先生抓了出去。可到席先生家裡一看,原來是一介窮書生。席先生對災民深表同情,把家裡僅有的一擔米給了他們。
沒有想到的是,由於財主向縣衙門報信,官府派來100多個清兵,氣勢洶洶地追了上來,對逃荒的災民亂砍亂殺,又抓又捆。一時間,災民死的死、傷的傷,沒有死的有的逃上山,有的藏在老百姓家裡。朱德想:這世道為什麼這樣不公平?再這樣下去,窮人還有什麼活路?他後來回憶說,這件事“給我很深的一個刺激”。
1905年,朱德19歲了。隨著年齡的增長,朱德追求進步、尋求新學、嚮往西洋科學的慾望越來越強烈。地處窮鄉僻壤的舊私塾已不能滿足他的要求,一心要到外面去看看。
作為佃農的朱家,儘管經濟地位、政治地位低下,但卻無法擺脫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他們含辛茹苦,省吃儉用,供養朱德唸書,就是希望自己家裡能有一個讀書人,將來經過科舉,就可以做官,走上仕途也就敲開了財富的大門。儘管這時的朱德思想上已經開始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他希望去上新式學堂,接受新學教育。但是,朱德拗不過家中長輩的意志,也十分理解長輩們多年來的辛苦和期望,於是應試。
忍氣苦讀的寒門學子走出大山覓出路�(4)
按照清朝科舉考試的規定,必須在透過縣試、府試和院試後,才能成為秀才。朱德家裡沒有錢,幸虧儀隴縣城離大灣只有70多華里,湊了一吊錢,也就勉強能參加考試了。當時,朱德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都趕來送行,大家一句又一句地叮嚀朱德一路平安。頭上梳著長辮的朱德,肩挑簡陋的行裝,同席先生的兒子還有幾個同學一道,步行到儀隴縣城,參加縣試。這是朱德第一次離開養育自己19個年頭的家。
第二天,朱德一行先到城東的縣署禮部驗身。報名時,他改用“朱建德”的名字。而後,他們又一同去逛街。
縣城的街道已年久失修,高低不平的石板路扭曲著向前延伸。街市上倒很熱鬧,沿街店鋪挑出的破舊幌子,五花八門;小販們坐在路旁高聲吆喝著,籮筐裡裝著青菜、豆腐、豬肉、雞鴨等;空場上還有幾個藝人在耍把戲,人群中不時傳出喝彩的聲音……初次進城,朱德對這裡的一切都感到新鮮,不時地佇足,總想看個仔細。當然,他更想知道,在這小城之外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第三天,科舉考試開場。經過幾場筆試,朱德自我感覺良好。發榜的結果,朱德順利地透過了縣試。在1000多名考生中間,他的名字列在前20名。這是他自己不曾料想到的。透過縣試,並且取得這樣好的成績,這在朱德家鄉是從來不曾有過的事情。不但全家高興,鄉親們都很高興。在這以後,家裡就下了決心,即便是借錢也要支援他繼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