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家d貓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56章 解構角色,巨星,七七家d貓貓,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自己到底怎麼了?為什麼會失去控制了?難道真的像馬修說的一樣,其實這一切從頭到尾都是他自己在操縱的,惡魔不是馬修,而是他自己?
雨果強迫自己冷靜下來,不要因為這個可能的事實而陷入恐慌,他必須要理清思路,尋找到控制的方法,否則他就是惡魔,不管這個惡魔的人格到底是不是馬修。
腦海裡一片亂糟糟的,雨果根本無法尋找到一個清晰的思路,只有一片一片的思緒片段,雜亂無章,從最近“死囚漫步”劇組的事,到蘭開斯特兒時在藍切斯的回憶,再到他自己小時候和樂隊成員在學校操場上排練的畫面,無數個片段充斥在腦袋裡,讓雨果覺得自己的腦袋就要炸裂開來了。
但這一次雨果沒有因為暴躁而失去了自己的冷靜,他閉上了雙眼,讓自己在黑暗之中逐漸適應下來,雖然周邊馬修母親的哭聲依舊在不斷迴圈著,但他卻回想起了剛才亞當的背影,過去的回憶模糊卻清晰地讓雨果安靜了下來,所有煩躁就在黑暗之中緩緩沉澱下來。
雨果想起了一部電影,“致命id(identity)”,這部電影就是講述人格分裂的,電影把人格分裂無限放大,讓每一個人格都成為了獨立的個體,然後互相廝殺,最終只有一個主體人格留下。
其實從精神分析學派來看,多重人格的實質是心理過程的分離,往往是自我認同、性格狀態、思想認知出現較大差別的性格逐漸分離開來成為獨立個體,簡單來說,就是天使和魔鬼的區別。
其實多重人格就是一個人格的不同面,善良和邪惡、溫順和暴躁、妥協和叛逆,當這些不同人格從兒童時期開始接受外界的刺激,遇到了一個觸發點之後,逐漸分裂開來,最終形成兩個截然不同的人格。
當然,這不是絕對,有些多重人格的情況,也會出現人格之間相似的情況。這需要因人而異。
但從本質上來說,可以理解為,多重人格就是從一個人格基礎上分裂出不同的特性。就好像一個成年人,都不能純粹地定義他的性格,他有善良的一面,自然也有邪惡的一面;有溫順的一面,也有暴躁的一面。大部分人都是多種性格的綜合體,然後根據不同人顯示出更多某種性格的特性。
所以人們總說,每個人都是天使和魔鬼的結合體,只是大部分人都能夠控制住魔鬼,不讓自己的行為準則超出道德法規的束縛。如果專業一些,這又需要講解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間的區別和聯絡。
不過,雨果對心理學的瞭解並不多,他只是突然意識到,馬修說的很有可能就是事實,馬修的人格其實就是雨果內心深處的黑暗面,被表演鑽研過程無限放大,然後獨立了起來,繼而形成了馬修這個人格,最終導致了失控。而本質來說,馬修就是雨果的一部分。
這讓雨果想起了凱瑟琳-赫本之前對他說的表演觀點。
演員在鑽研表演過程中,他必須對角色有足夠的理解和認知,但這個所謂的“理解和認知”都是基於演員自己的立場,而不是真實人物的想法。
簡單來說,雨果沒有殺過人,他永遠都不會知道殺過人是一種什麼滋味,即使他“殺過人”,但每一個殺人兇手在作案之後的心理狀態也不同,有的人會內疚,有的人會恐慌,有的人則沒有任何感覺。那麼,雨果第一不知道馬修殺人時的感覺,第二不知道馬修殺人之後的心理狀態,第三不知道馬修選擇殺人之前的心理經歷。
就好像凱瑟琳-赫本所說,演員是不可能經歷所有角色的情況的,因為演員只是單純的一個人,他有屬於自己的人生,可是演員所飾演的角色卻有無限豐富的人生。這是沒有辦法等同的。
所以,演員在對角色做出的理解和認知,始終都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自己的知識構建起來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演員對角色進行演繹時可以稱之為表演,也可以稱之為是從自己人格之中挖掘出與角色相似的一面,然後按照自己的人生經歷、思想理解去進行演繹。
飾演真實人物是如此,飾演虛擬人物更是如此。
2012年的“林肯(lincoln)”裡,丹尼爾-戴-劉易斯奉獻了令人拍案叫絕的精彩演技,這讓他第三次問鼎奧斯卡小金人,成為影史上唯一一個三奪影帝的演員。
丹尼爾-戴-劉易斯飾演林肯,他不可能真的理解林肯在做決定時的艱難和掙扎,因為他沒有經歷過那個時期,他沒有經歷過解放奴隸、南北對抗的煎熬,他的成長氛圍和人生經歷更是和林肯有著十萬八千里的差距。
丹尼爾只能從歷史資料中瞭解到只言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