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風格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部分,王立群讀史記 秦始皇,風格1,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都沒有了。所以每一次讀史讀到這裡,我覺得申不害和韓非兩個人換個個兒,韓昭侯時候如果是韓非的話,韓國可能早就強大起來了。韓非時候的韓國,已經積重難返,難以改變了。所以,韓國有兩個重要的思想家,但最終還是亡國了,第一點,就是改革不力。
第二,環境惡劣。韓國的生存環境非常惡劣,韓國從立國開始,處在一個什麼地位呢?韓國的西面是強大的秦國,南面是強大的楚國,北面是強大的趙國,東面是魏國和強大的齊國,周圍全是強國,沒有一個發展空間,被幾個大國擠在中間,非常難,這個生存空間很重要。所以,從昭襄王開始,秦國就定了個規則,叫遠交近攻。首先要打,就是要打韓國,李斯主張首先滅的也是韓國。我們看韓國是怎麼樣被秦國一點一點削弱的。秦國削弱韓國,是從公元前294年開始的。到了公元前293年,秦國有一個大將,是戰國時期四個著名的將領之一,秦國有兩個,第一個就是白起。白起非常能打,殺人極多。秦國滅整個天下,殺了120多萬人,白起一個人就殺了90多萬,所以白起有個綽號,叫“人屠”。這個人在伊闕,也就是洛陽東南,和韓魏兩國軍隊的聯軍打了一仗,一下子殺了24萬,這是公元前293年。到公元前290年,韓國被迫把200多里的土地全部割給秦國。到了公元前263年,白起乾脆把韓國太行山以南的地方也給佔了。再往後到公元前262年,秦軍又佔了野王,就是今天河南的沁陽。這是個咽喉地帶,韓國的土地很怪,這個國家的領土,有一部分是在山西南部,有一部分是在河南,另外河北還掛了個角。野王這個地方,是韓國山西的領土和河南領土連線的一個咽喉。野王這個地方一丟,韓國山西這一塊的國土,和河南他的都城新鄭就完全失去聯絡。這是一個郡,17座城,韓國沒有辦法,一被割斷以後,整個山西這一塊,17座城,只好獻給秦國了,領土面積更小了。所以秦國是從公元前294年開始打擊韓國,只用了40年,到公元前254年,連續打擊,史書記載,韓國入朝,韓國的國君去朝拜秦國的國君,成了秦國的附屬國。這還不算,秦王贏政即位以後,呂不韋執政期間,秦國的軍隊繼續向東打,攻佔了韓國的13座城,又攻佔了魏國的一大塊土地,在今天河南的濮陽,又建立了一個東郡。把北面趙國,燕國和南面的韓國,魏國割斷了,南北合縱無法進行了。我們可以看出來,等到韓國快要滅亡的時候,它的土地,山西的國土全部丟光,河北的國土全部丟光,只剩下今天河南的南陽和新鄭,這樣一個狹小的地帶。所以,秦軍把南陽一佔,它就無法抵抗。第二年從南陽打到新鄭,仗基本上沒怎麼打,就亡了。所以韓國的生存環境太惡劣了。這個韓國的滅亡帶來了致命的影響。
第三個,就是外交乏術。韓國在戰國時期,是弱國,小國,周圍都是強大的國家,最好的辦法是自強,透過改革自強。如果自強不行,就只剩下一條路,就是在外交的夾縫中求生存。韓國外交的重點,應該是聯合山東六國,去對付秦國。恰恰是在這一點上,韓國做不成,韓國無法和山東六國聯合起來,在侍奉秦國和抵抗秦國中間搖擺不定,不知道該做什麼。它想去抗秦,其他國家不和它聯合。它侍奉秦國,等於是幫助秦國滅六國,加速了自己的滅亡。我們看一件事情,這件事情發生在韓昭侯死後,他的兒子宣惠王時期,這一仗叫岸門之戰。這一仗引發的原因,就是秦國攻佔了脩魚,就是今天河南的原陽,鄭州北面,而且把韓國的將領俘虜了。韓國就急了,它的國相就告訴他,說盟國都不可靠,我們應該趕快派人去跟秦國求和,送給秦國一個著名的城市,跟秦國聯合,去打楚國。我們丟一座城,可以得到兩個好處,第一,給秦國一座城,然後跟秦國去打楚國,秦國肯定不打咱們了,免了我們自己的兵災。第二,聯合秦國打楚國,還能得到實惠。所以宣惠王就派使者到秦國去,準備和秦國聯合起來攻打楚國。這件事讓楚王知道了,就非常擔心,就趕快召集謀士來商議,最後他手下的謀士出了一個建議,說咱們在外面要大張旗鼓地宣揚,我們要去援助韓國打秦國,再派人帶很多禮物去見韓王,告訴韓王,楚國全力以赴做韓國的後盾,只管放心和秦國打。這話傳到韓宣惠王耳朵裡,宣惠王就信了,就覺得聯營楚國對付秦國,是他真心想做的事情,覺得這是個機會。他就要求停止和秦國的議和,但是宣惠王手下一個相國就說,這個事不行,憑藉實力打韓國的是秦國,虛張聲勢來救韓國的是楚國,你沒想想楚國是怎麼來救韓國的,是傳出來韓國要和秦國聯手攻打楚國的訊息以後,楚王才擺出姿態來,要幫助咱們,這都是虛張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