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部分,破解中國經濟之謎,撲火,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資本市場的發展。中國需要資本市場。
資本市場的建設提出了資本經營的概念,激起了資本經營的意識,資本經營推動了企業產權的市場化傾向。資本市場的建設,表面上是一種制度和市場體系的建設,實質上是社會利益結構尤其是當代中國中高層利益關係的重組,其阻力和建設中的不確定因素和陷阱實在太多。
建設市場經濟執行機制,必須有完善的資本市場。資本市場由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和中長期信貸市場組成。經過十幾年的努力,中國資本市場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就拿股市來說,截至2001年底,深滬兩市上市公司達1160家,市價總值43522億元,兩市A、B、H股10年累計籌資額達到7700多億元,最多的2000年當年就達到1400多億元。股市為國家和社會創造了巨大財富。2000年,中國證券交易印花稅收入完成478億元,券商手續費收入400多億元。2001年國家共發行內債4884億元,比上年增加227億元。此外,證券行業還創造了數十萬的就業機會。更重要的是,國有資產透過證券市場實現了增值。這種增值是兩個方面的,一方面是透過溢價發行公眾股提高了國有股的每股淨值;另一方面,國有股獲得了轉讓、拍賣、減持的機會,擁有了一定程度的流動性,流動性使得這部分資產的價值也大大提高。粗略估計,證券市場給國有資產帶來的增值超過1萬億元。
2。資本市場的風險正當我們在為中國資本市場暗自慶興,十幾年走過了發達國家一百多年路程的時候,2000年‘基金黑幕’使中國人堂目結舌,緊接著中國證券市場的‘地雷’一顆接一顆的不停引爆。
2001年,深、滬股市長時間持續下跌,已經使中國股市這個池塘裡的資金水位大幅下降。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在不規範的中國股市中,資金鍊已經越來越細,甚至有斷裂的可能。危險來自3個方面:首先,中國近年以來加緊金融整頓,已使大量資金流出股市,股市正在向“乾塘”的趨勢發展,這是股市資金所面臨的大環境。其次,國內股市盛行的委託理財方式,已出現危險跡象。據估計,在2001年7月底的雪崩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券商在理財與自營業務方面出現虧損。由於大部分的上市公司都委託理財,特別是委託券商理財大多有協議保底收益,因此理財虧損的上市公司將為數不少。保底收益對券商來說是實實在在的硬約束,它像高懸在頭頂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寶劍,時時威脅券商。要實現8…12%的保底收益率,在牛市行情中尚可,但在股市由盛轉衰,遭遇熊市,券商泥菩薩過江,靠什麼去兌現所承諾的保底收益率?中國股市沒有做空機制,缺乏必要的避險工具,在熊市來臨的時候資金實力再強大的機構也難全身而退,又何來逆市而動的回天之力?委託理財曾經給券商帶來欣喜,現在卻正在成為券商的一塊心病。股市行情如果沒有根本的好轉,券商不僅將面臨著承擔虧損責任的風險,而且將蒙受資金集中兌付帶來的流動性風險。一旦出現不測,上市公司可能出現較大的損失,實力雄厚的券商也難以招架,現在許多券商四面楚歌,險象環生。2001年下半年,對配股承銷商來說,無疑是黑色的日子。由於流通股股東紛紛放棄配股,一些承銷商“包銷餘股”,無可奈何當上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再次,不少私募基金現在已經被套,目前私募基金的保證金已升至50%以上,私募基金在股市裡玩的都是資金槓桿效應,這對資金鍊又是一個考驗。面對造假案東窗事發、承銷吃不了兜著走、委託理財保底賠付、違規資金清算撤出等四面楚歌,券商資金鍊隨時有可能出現多處斷裂。
毋庸諱言,中國證券市場作為世界證券大家庭的一個新生兒,還很稚嫩,存在很多問題。比如沒有充分發揮資源最佳化配置作用的問題,黑莊操縱股市的問題,銀行資金違規流入股市的問題,資訊披露不規範的問題,上市公司假重組的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已經比較嚴重,並威脅著國家整體的金融安全。
3。問題要在發展中解決金融是現代市場體系的核心,而資本市場又在金融市場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說資本市場是整個市場體系的軸心。當前中國資本市場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大體可以歸結為兩大類:一類是與資本市場的發育不良相聯絡的,另一類則主要是由於對資本市場的監管不完善所引起的。
應須看到,目前中國股市出現的很多問題是歷史原因造成的。中國股市走過了獨特的路,在兩個交易所成立之前,深滬市場上已經有了13家上市公司。等到證券法實施和全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