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94章 南渡,新書,七月新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次南逃,多半是途經隨縣,再跟綠林跑到江夏郡,渡江去荊南舂陵劉氏故土。
但李通經此教訓,再也不想和劉玄這平庸之輩再共事了。
“不,往南陽東南的冥厄三塞(河南信陽)走,吾等堂弟李松奉命帶三千人守備於斯,提防淮南王來襲,我家正好去那避難。”
冥厄三塞一共四個縣的地盤,理論上隸屬於江夏郡,但如今被綠林控制,介於南陽、江漢、汝南、淮南四地之間,山川林立,頗為險要。
之所以選那去避難,除了有自家人掌握兵權外,李通依然對那個人心存期望。
李次元回首宛城,依依不捨,若是當初他沒選劉玄,而選了劉伯升兄弟,又會如何?
“上次我沒選對,可這回,李通絕不會再錯!”
“吳王雖不願來宛城接爛攤子,但以劉文叔之才,遲早會席捲淮南,屆時冥厄三關,便將成為反攻南陽,光復故土的前哨!”
……
劉玄及宛城李氏相繼南逃後,城郭以北聚集的“勤王之師”也一鬨而散,赤眉踐踏著綠林的血肉屍骸,逼近宛都。
宛城作為五都之一,將是他們轉戰天下數年來,進入的最大城市。
王莽如今是樊巨人身邊的紅人,被拜為“祭酒”,經常會被叫過去諮詢。
他是老祭酒,出身城陽景王一系的劉恭則是小祭酒,赤眉經過一連串流亡後,也開始吸納士人,這一老一少得到了優待,各自騎著一頭騾子。
當得知宛城已經不戰而下後,劉恭對更始頗為失望。
“劉玄居然逃了。”
曾幾何時,作為第一個喊出“興復漢室”口號的政權,綠漢和更始曾經是劉姓的期盼與燈塔,但如今這個政權卻在裹步不前中沉淪,慘遭各方勢力分食,而同樣起家草莽的赤眉則給了它最後一擊!
如今看來,果然是長沙舂陵小侯家的兒孫,格局小了,註定坐不了帝位啊!
而對於劉玄的前途,劉恭也頗不看好,遂對王莽道:“田翁,當初王莽也是棄都而逃,名為‘南狩’,最後卻在漢中身死授首。”
“我看劉玄也和王莽老賊一樣,命不久矣!”
“田翁你為何瞪我?是弟子有說得不對之處?”
先前在汝南,劉恭為“田翁”學識折服,非要拜他為師,希望能學點五經,田翁卻興致寥寥。
劉恭也沒放棄,經常在田翁面前跑腿,卻不知他眼下心直口快,這老師是再也拜不成了。
被人拿他和劉玄做對比,王莽卻只能忍著怒火滔天,也不好說自己還活著,遂在心中大罵:“小孺子無知!這能一樣麼?予是遭了國賊第五倫背叛,不得已而巡狩,劉玄則是昏庸無能,將大好的形勢敗壞,遂出奔……”
綠林起勢時,王莽對劉伯升頗為忌憚,只說若能砍了他的頭,封邑五萬戶,賞黃金十萬斤,至於劉玄……不過千戶,黃金百斤而已。如今想來,陳、項且猶未興,況此類庸庸者乎?
但若非要比,好像王莽剛當上皇帝時,形勢比劉玄要好無數倍,時間也比劉玄多,外部環境較綠漢更好,以此看來,劉玄敗事的能耐,較王莽還是差了許多。
那些都是過去的事了,王莽如今已然新生,找到了自己的新目標,又混跡在赤眉這支純粹的“三皇五帝”之兵,昔日做不成的事,如今卻可以親手一一推行,再無庸官奸佞來阻止他!
赤眉前鋒已去接受宛城,而樊崇的大部隊也抵達其北部二十里外的“屈申城”休憩。這是一個鄉,原本是綠林的最後一道防線,如今盡數逃走,這兒的糧食和甲冑輜重就全部便宜了赤眉。
王莽拄著鳩杖前去拜見樊崇,是時候了,在進入宛城,正式接管南陽前,赤眉……不,是他們的赤和政權,必須先做兩件事。
“樊公,有一句古話,縱然有離婁那樣精明的雙目,公輸班一樣的巧匠,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赤眉從東泰山轉戰數州,終不能立足,究其緣由,就是到達一處後,未能立好規矩,使當地人知赤眉之所欲。”
樊崇對這位首倡共和的老祭酒還是比較尊重的,雖然對方說話總是文縐縐的,囉裡囉嗦抓不住重點,但樊崇總感覺,這老叟比起徐宣等愈行愈遠的老兄弟,更能理解自己。
總這麼一直當流寇也不是辦法,許多人都累了,樊崇的目標是帶著手下三十萬兄弟姊妹找到能安穩過日子的“樂國”,但又不願走綠林的老路。
他確實想聽聽田翁如何為赤眉規劃,但卻先板起臉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