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2章 批判的武器(求首訂!),新書,七月新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不錯,我是為了向皇帝表個態度,國師公近來雖不願惹事,但透過他上書,能夠直達天聽。”
趕在對方上眼藥之前,先替已逝的揚雄,以及自己表明態度。
至於成與不成,第五倫事先也沒譜,好在目前看來,他是賭對了。
“如今天子公佈此疏,一面是歡喜有人主動請纓,一面亦是在告誡五威司命,此事到此為止。文山、公輔,汝等安全了,而夫子至少不必在身後再被人網羅罪名。”
“至於外人的閒言碎語,且讓他們說去吧。”第五倫搖搖頭,他塑造的人設,邀得名望,還不至於因為這件事而崩塌,更何況,一向健忘而圓滑,誰贏就幫誰的常安人怎麼看真不重要,守住列尉地盤即可。
更何況,第五倫的目的,還不止求得周全。
王隆恍然大悟,慚愧下拜叩首:“我愚鈍,竟是誤會伯魚了,有罪。”
第五倫扶起他:“夫子不在了,往後吾等三人檔齊心協力,共渡難關。”
他打趣道:“就譬如歸葬蜀郡的巨金,還得仰仗文山。”
這年頭講究落葉歸根,揚雄當年兩個兒子前後病死,他為了送二子回蜀郡老家祖墳安葬,耗盡了漢哀帝所賜的帛五十匹,黃金十斤,足見耗費之貴。
第五倫小家小戶,又為鄉人頂了一波訾稅,已經沒有餘糧了。侯芭一個外鄉人遊學常安,也無甚積蓄,將他掏空都拿不出那麼多錢帛。
好在王隆家是狗大戶,雖然出謀劃策不行,但對自己人出手極其大方闊綽,早就拍著胸脯保證,送揚雄歸葬之事的耗費,他全包了!
第五倫換下太久沒睡的王隆,再度回到靈堂,今日是守靈的最後一天,明天就能出殯南下蜀中。弔唁的人該來都來過了,今日至少不用不斷哭踴讓腳尖劇痛。
堂上陳設帷幕,用乾肉、肉醬、甜酒祭奠揚雄,祭品置放在棺槨東面。西階上的屋簷下則是緇幅,和後世素白不同,竟是黑紅相間聯結起來。
朝著揚雄靈柩再拜,第五倫輕聲道:“是拋棄一些初衷,不斷向上攀爬,求得權勢以自保。”
“還是默然留在原地,守著‘清靜’,被人踐踏在頭頂,朝不保夕。”
“夫子,還記得你曾問我,國師和你的兩條路,我會怎麼選麼?”
……
第五倫曾設身處地,將自己放在王莽的角度上看待這場莫名其妙的戰爭。
“這是一個華夏至上主義者。”
“更是一個偏執狂。”
“規劃好的事一定要做到,也不管現實不現實,他甚至會欺騙自己:之所以未能得天下太平,是因為這件事我還沒完成,只要做完它,一切就恢復如初。”
從十年前開始,王莽的改制環環相扣:恢復三雍,王田私屬,規劃井田,貨幣改革,五均六筦,徵平四夷……最終的目標,是達到完美的太平世,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大小若一。
復古外表下,是要在文治武功上超越漢家,證明自己才是真正的天子,是孔子五百年後一出聖人的勃勃野心!
但問題在於,他太急,也不管上一件事成不成功,時間一到,下一件事就要立刻上馬,於是政愈多而世愈亂,便有了今日光景。
在第五倫看來,討伐匈奴這件事上,王莽其實也很為難,內外交困的形勢擺在那,除了他自己,沒有人真心想與匈奴開戰。
畢竟,這是在對方想要講和的情況下,忽然將匈奴使者立為單于,悍然開戰啊。好比某國大使來訪,你卻直接將其扣留,宣佈替鄰國另立中央,除了王莽還真沒幾個人幹得出來。
十年前,十二路大軍,三十萬人開拔前線,最終卻無果而終連塞都沒出,教訓還在眼前。於是這次,除了大司空王邑等少數人主戰外,大多數臣子即便不敢反對,也保持了緘默,至於中層、底層的聲音,更是徹底缺失。
第五倫便有了思索:“若我是王莽,一意孤行做下此事,肯定希望聽到一些頌揚之音,來證明自己是對的吧。”
所以王莽才會聽了陳崇之言,勒令揚雄作賦。
他想要的不是賦,而是除卻親信佞臣之外,支援與讚許的聲音。
楊雄致死都沒交出作品,若是此時有人主動請纓出戰,還是一位在民間頗為名望的年輕士子,王莽是會高興還是生氣?
於是,第五倫決定賭一把。
類似的事是有先例的,數年前,北方緣邊大飢,人相食,而大軍還駐紮在邊塞,朝中大夫奉命巡視後,還言道:“軍士久屯塞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