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客無心隨白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十七章 殷末簫入儒門法宗,苦境:我在德風古道那些年,海客無心隨白鷗,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哪怕是以殷末簫的修養,在看到被放在面前的那本《至衡律典》後,眼角亦輕微抽動了一下,他現在很好奇,多嚴苛的律法才能編出三寸厚的書。

儒門法宗的律法可還不到一寸厚。

法門的條律與之差不太多。

這個厚度,已經非常正規正式,八成以上的派門都達不到這種程度。

結果,眼前這三寸厚一本《至衡律典》。

算是給殷末簫開了眼界。

藺重陽提起茶壺給兩人添了茶:“請。”

“多謝尊駕。”道謝後,法門教祖按部就班先觀看法宗使用的律法,不能說無可挑剔,但整體來說沒有大問題,並不像面前之人說的那麼差勁。

錚——

拂過的山風撥動著琴絃,萬壑松風,曾被戲稱為琴中板磚,然其本身確實有巍然之勢。

略顯深沉的紅褐色琴身上纂有高山之景,飾有金色紋路,或呈雲紋,或似樹幹,琴尾與琴首呈現出更深沉的玄色。

琴尾有碧玉所成之青松點綴其上,琴首不僅有青山盤踞,古松更顯蒼勁。

華麗的流蘇自左側“枝幹”垂落。

藺重陽引山風為奏,端起茶盞品茶,坐在對面的殷末簫亦飲茶緩了口氣,收拾思緒,而後翻開了面前的《至衡律典》。

就,內容竟然還挺正常。

完全沒有他先前猜測的嚴苛。

只是十分詳細,且註解比律法條例更多,應當是擔心執法者自作主張。

從儒生入門後應當學習哪些內容,到結業後會得到多少補貼,以及講師的具體月俸,都清清楚楚的寫在《至衡律典》之中,諸如責任與義務,以及身亡之後可以選擇的後事安排,事無鉅細,簡直令人髮指,至少殷末簫此前沒有見過。

好在,律典中沒有規定儒生的衣著與飲食。

只是詳細卻不死板。

但一些常見或不常見的案例,律典中都提供瞭解法與判決規範,對於法學者而言,這本律典本身就已經是無上財富。

哪怕是殷末簫亦自其中學到了很多,那是與主流江湖完全不同的思路與角度。

所以說,這本《至衡律典》其實根本不厚。

它不僅不厚,而且很薄。

殷末簫能在現有基礎上再次對其註釋,厚度至少能翻個三倍,從律法之中,他能夠看出這一脈風氣如何。

同時也能看出編纂律法之人的性格,其中包括支脈的待遇都有規範,唯一的缺點……

死罪有點多。

對先天人的要求遠比對尋常儒生更嚴格。

越是身居高位,限制越多。

與絕大部分派門的律法完全相反,先天人犯錯罪加一等,若是掌權者,則要再加一等。

儒門法宗也有儒門中人犯法罪加一等的條例。

註解也簡單,三教先天,享有比尋常人更多的資源與權力,更高的地位伴隨更多的責任,嚴以律己方能嚴以律人。

犯法,該償命償命,該下放下放。

《至衡律典》中有規範的上升路線,律法越嚴格待遇越好,不論俸祿還是武學。

只要安份守己,理論上可以保送太初成就,成套的武學更不用擔心看不到前路,除非真的天賦差到無藥可救,然而只要積累足夠的功績,總部這邊可以協助進行洗經伐髓。

空穴來風,儒門位列三教之首不無道理。

殷末簫也在其中看到了前路。

加入儒門能夠為天下蒼生做更多的事,三教法宗同樣不是花架子。

不過,等殷末簫回過神來,已是數日之後。

“這幾日有勞尊駕。”

他正欲起身致謝卻被藺重陽攔下,茶盞中的溫度與數日前相同,彷彿時間曾在那一刻停止,隨著他回過神重新開始流動。

“該道謝的人是我才對,這三分薄面,看來還算有點用處。”

“尊駕過謙了。”

“儒門法宗方面會遣人與先生對接,往後,還要有勞先生為內務費心。”

“自當如此,不敢稱有勞。”

“哈。”

“不知尊駕是否方便,我有一些細節,想要請教尊駕。”

“先生請。”

“詳情聽說……”

殷末簫的問題有部分受時代侷限,但他比襲滅天來能理解藺重陽,理解,而非瞭解,兩人的意識形態很契合。

雖然在細節上同樣存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御珠錄

一月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