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翅難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部分,中國知青史,插翅難飛,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知識青年的最大區別,不僅在於一是回到自己家鄉,一是離開家鄉到農村去,而更在於前者是農民子弟,後者則是城市幹部、工人及市民子女,二者間存在著身份上的區別。具體地說,就是戶口以及隨之而來的一系列待遇問題。這一區別源於解放後一直存在且一度擴大的城鄉差別。“消滅城鄉差別”是五六十年代喊得最響的口號之一。且不談這個理論是否成立,事實上城鄉差別不僅沒有縮小,反而因種種措施的實施,而成為幾乎無法填平的鴻溝。於是,回到農村的知識青年中的大多數便只能重複他們那些未曾進過校門的父兄的命運,他們與60年代全國的農民一樣,被牢牢地禁錮在家鄉那一小塊土地上,再難有離開的可能。他們在學校學到的科學文化知識本應該使他們成為農村中一支最先進、最有生氣的力量,日益增多的中小學生回鄉本應該極大地促進貧困愚昧的農村面貌的改進,但在60年代那種以階級鬥爭為綱、排斥知識、排斥文明的背景下,他們的作用被抵消,他們的青春和理想也被貧窮落後的農村所吞噬了。

回鄉知青的處境(3)

與城市下鄉知青相比,回鄉知識青年對於農村的環境更易適應,又因有家庭和親戚的幫助,往往能夠獲得更多發揮作用的機會,尤其是如果家庭在當地較有勢力,則招工、提幹、入黨,都可以較他人優先,這是一些回鄉知青的有利條件。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些有利條件對另一些人來說,卻是比城市的外來知青更不利的因素。諸如,正因為環境更為熟悉,回鄉後所受到的家庭、親戚、朋友的冷眼、奚落和歧視就更難以承受,所以每當動員中小學生上山下鄉時,總有農村的知青提出離開家鄉越遠越好,最好是到邊疆墾荒一類要求。農村中錯綜複雜的關係網,也常使青年陷入其間而難以擺脫,如果家庭在該村沒有勢力尤其若是地富子女,處境就更糟糕了。

當然,回鄉知青面臨的很多問題,是與城市下鄉知青共同的。但回鄉知青更少得到上級單位的重視和關心,在有些文化不太發達地區,他們單槍匹馬,比有同學一起下鄉的城市知青更顯孤獨,這使他們在遇到困難和產生思想苦悶時,更難於化解。尤其是比起城市知青來,他們更少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和希望。只是他們往往在經歷了幾年的情緒起伏之後,也就逐漸變成與自己父兄一樣的普通農民,再不奢言抱負和理想,加之他們居住分散,一般不會像城市下鄉知青那樣,一遇機會,就發洩出來甚至激起事端,因而也就不太引起人們注意罷了。

山東省萊陽一中的一個回鄉知青在給老師的信中所表達的情緒,是頗有代表性的:

自接到沒考取大學的通知書後,每天無精打采,又急、又愁、又恨、又苦悶、又吃不下飯。前幾天我到縣人委去過,我縣沒有工作分配,我在家裡真是坐立不安,真把我急壞了,焦躁壞了。現在人家考上學校的人多幸福啊,愉快啊,進步又多大啊!而我卻在家蹲著,幹上了農業勞動。由於長期求學,莊稼活十分生,身體非常弱,幹起活來十分吃力。透過這幾個月,我感到農業社的勞動真不輕,勞動強度真大,天天起早拉晚地到田野勞動,簡直把我累得有些癱瘓了,全身痛,腿也麻木了,腰桿無論如何也挺不起來,實在抗不了。而這又不是幹一天兩天,好傢伙,而是要幹上它幾年幾十年。別人不知怎樣,我可嘗夠了。熬到高中畢業,多不容易啊!當了12年學生,又硬逼著推糞登山,參加農業生產。想到這裡,氣得我腦子有些脹痛,好像要炸開似的。

在家不僅抗不了那樣大的勞動強度,而且也受不了群眾輿論的諷刺、打擊。我母親和我哥哥也常氣我,無論如何他們也不願我下莊稼地幹活。因為我上了這6年中學也不容易啊!全是我哥哥省吃儉用供給我的,現在我哥哥那裡困難也不少,家裡沒燒的,也沒錢買,拾吧?又沒有時間。

我天天想,倘一直這樣幹下去,能學點什麼哪?能有什麼進步呢?將來能成個什麼樣的人哪?

你來信還批評我,說我悲觀失望,發牢騷,不滿,我堅決不接受。青年人都有遠大的理想,哪一個不想在黃金的青春時代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呢?我是充滿理想並一時不停地向正確道路前進的人,不願白白度過一生而願給祖國增光的人。但是國家不給我適當的工作,這怎能不使我因為不能為祖國工作而感到十分失望,悲傷呢?倘若國家給我工作,給我一件有出息的工作,一切問題就都解決了。我將歡天喜地為祖國工作,為祖國獻出所學的知識,並以創造性的勞動來推動革命前進。

回鄉知青的處境(4)

現在讓我參加農業生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都市極品武神

垃圾王

福氣安康

打死也不說

喜笑妍開

知恩報恩

潮熱夏日觀察記錄

Sansaga

地球上唯一的魔法師

奧巴牛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