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翅難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部分,中國知青史,插翅難飛,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用的“中小學畢業生”、“青年學生”等說法。
自從國家為下鄉上山的城市青年學生髮放安置費之日起,“知識青年”這個名詞,就開始有了明確的限定,它特指原來持有城市戶口,下鄉時享受國家給予的安置費待遇的青年學生。從下鄉前的身份說,它包括了應屆畢業生和以往畢業後未能在城市就業的“社會青年”;從上山下鄉的去向說,則包括了到國營農場的青年學生、到農村插隊落戶的新社員,以及到生產建設兵團和邊疆務農場的以往的“支邊青年”。
過去所常常使用的“家在農村的中小學畢業生”一詞,已經被“回鄉知識青年”代替,“知青”與“回鄉知青”二者在宣傳中並無區別,但在政策與待遇上,卻有著嚴格的不同。回鄉知青既然不享受國家的任何照顧,它的概念就寬泛多了。
與50年代的“中小學畢業生”相比,知識青年的文化水平已經大大提高,絕大部分都是中學畢業生,高中生佔了相當大的比例,而年齡卻有所下降,應屆畢業生基本都在15歲到20歲之間,來自社會不同階層中形形色色的家庭。
知識青年,從此作為社會上一個非常獨特的群體,載入了史冊。但還要指出的是,在十年###之前,它還不是一代人的代名詞,它的人數和影響,都還是相當有限的。
一 先進典型與先進知青代表會議
即使是“###”期間下鄉插過隊的人,也有很多並不知曉“###”前就有過知青和上山下鄉,但是,只要向他們提起邢燕子和侯雋,他們馬上會點頭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