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翅難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部分,中國知青史,插翅難飛,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身體有病,有的則因為家庭存在政治問題被淘汰,理由是邊疆地區“不適合”。
據當時的《紅衛兵報》報道:這項工作得到了中央###領導小組和北京市革委會的大力支援,由市委計劃組和有關省、區的安置辦公室派人進行了組織。這表明,當一大批畢業生自願申請到邊疆地區安家落戶之際,一場方興未艾的上山下鄉運動已鍍上鮮明的官方色彩。截至1967年底,北京市已有4000名六六、六七屆中學畢業生自告奮勇前往東北、內蒙等地插隊、插場(指到國營農場)。這在全國的確先聲奪人。
何方方、曲折等人,都是“###”初從中學生中脫穎而出的“造反派”。正是在他們的發起帶動下,上山下鄉運動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
(四)“盡染東方一片紅”
1968年3月首都中學紅代會的機關報《紅衛兵報》刊載了赴滇知青“赤忠”的一首詩《贈戰友》:
揮手豪情別紅城,跨步河江萬里行。
統帥揚筆雄文赤,小兵執行畢生忠。
滇邊種膠歌正起,塞外迎春曲更興。
斜眸向西笑禁錮,盡染東方一片紅。
署名“赤忠”的赴滇知青集體由55名高、初中畢業生組成,為首者叫李鎮江。1967年底當一批紅衛兵骨幹率先奔赴內蒙、黑龍江等北部邊疆省份安家落戶之際,李鎮江等人則標新立異地將自己上山下鄉的目的地選在了更為遙遠的西南邊陲。
1966年紅衛兵“大串聯”中,李鎮江和幾名同學長途跋涉到了風景旖旎的西雙版納。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位於雲南省西南邊境,地處亞熱帶,終年綠樹蔥蘢,果木芬芳,花開四季。縱貫全州的瀾滄江滋潤著兩岸的肥沃土地。一幢幢傣家竹樓,掩映在高大的椰子樹、貝葉樹、檳榔樹和奇花異果下面;一座座愛尼人、布朗人山寨,廕庇在鐵力木、鳳尾竹等熱帶樹木匯成的綠海碧波中。到達這裡的紅衛兵無不為奇異的南國風光所陶醉,同時又深深感到當地經濟、文化的落後,於是萌生了到西雙版納安家落戶、開創革命大業的念頭。返回北京後,他們的打算得到更多志同道合者的贊同。
1967年11月27日,李鎮江等55名初、高中畢業生以“首都紅衛兵赴雲南邊疆農墾戰士”的名義給周恩來總理遞交了請示報告。報告寫道:
我們是北京中學紅衛兵,我們決心遵照毛主席的教導,走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的道路,堅決到雲南邊疆參加三大革命運動。
革命的道路已經選定,我們就堅決走到底。我們在去年年底和今年十月份兩次赴雲南邊疆進行調查,聯絡。
我們經過幾個月的實際調查和親身體驗,深切地瞭解到雲南邊疆非常有開發前途,尤其是四大工業原料之一橡膠生產更需要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人去開發。我們向毛主席、向黨、向人民、向革命前輩立下誓言:為加強國防、保衛祖國、打敗美帝國主義,為了給中國和全世界人民爭氣,我們自願到雲南邊疆做一名普通的農墾戰士,為祖國的橡膠事業貢獻自己的畢生精力!
我們現在已經在組織上、思想上,以及各方面做好充分準備,只等中央首長一聲令下,我們就奔赴戰場!請中央首長下命令吧!我們再次堅決請首長下令!!
第一聲號角(7)
此致
革命紅衛兵的敬禮!
首都紅衛兵赴雲南邊疆農墾戰士
周恩來在當日做出批示:“富春、秋裡同志,可考慮這個要求,請與北京市革命委員會聯絡一下。”《紅衛兵報》,1968年3月20日。李富春、北京市革委會負責人丁國鈺、牛連壁均做了批示,並於12月1日責成市計劃組辦理。
1968年2月8日,李鎮江等55名紅衛兵離京啟程,他們來自20多所中學,內有高中生43名,初中生12名;男生31人,女生24人,2月21日抵達西雙版納的東風農場。由於有過與中央領導人接觸的一段插曲,以後關於他們的事蹟越傳越神。據說他們在北京時曾向周總理寫了血書,當總理接見他們時,他們向總理表達了紮根邊疆的決心;傳聞又說他們中多數是高幹、高知的兒女,在邊疆各個表現突出《紅土熱血》,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48頁;參見鄧賢:《中國知青夢》,《當代》1992年5期,第48頁;費聲:《熱血冷淚》,成都出版社1993年版,第62頁。。以上傳聞撲朔###、無從印證。不過55名北京紅衛兵的行動的確開啟了大批知識青年赴滇參加邊疆農墾建設的先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