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半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部分,困局經濟學,孤獨半圓,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雜誌上提出警告:“生物醫學研究的私有化務必謹慎部署,方可維持上游研究和下游的產品開發。”否則的話,我們寫道:“智慧財產權越多,改善人類健康的有用產品反倒越少。”
5我們發現的危險是,私有化解決了一個悲劇(投資不足),卻又導致了另一個(反公有資源)。兩極結果並非唯一選擇。對產權進行謹慎的定義,可以帶來不同的局面。近年來,私有產業和公立管制機構都提出了不少巧妙的解決辦法,並在一路上學到了不少管理困局的經驗。但這個過程尚處於嘗試階段,還不全面。如果生物科技產權設計得更好,能挽回多少人的性命呢?
。。
藥品困局是怎麼回事(1)
首先請看圖3…1,水平橫條代表基因專利。圖中標出了專利分佈多的區域。想象一下,開發一種醫用產品,需要拿到某條染色體上所有專利的使用權。過去30年透過了4萬多項與DNA相關的專利。6 但凡需要建立資料庫的發明發現,都會受到不利影響。7 危在旦夕的不止基因專利,越來越多的發明需要整合生物科技前沿分佈的各種零散智慧財產權—就好像是想要買下所有的小塊土地。8
圖3…1 20號染色體片段上的專利活動 9
如果說困局阻礙了研究,那麼,製藥產業投入的創新能量變成了什麼樣呢?圖3…2給出了一部分答案:公司耗費資源,威脅要打官司、打算打官司、回應別人的官司、繼續打官司、解決官司。位於該圖中心區域是昂飛公司,類似這種情況的企業可不少。每一家生物科技先鋒企業都是自己官司小宇宙的中心點。據尼古拉斯 J。 納克萊奧(摩托羅拉生物晶片部的主管)說,近年來生物專利的增多,非但沒有帶來更多新藥,反而“弄出了一張錯綜複雜的官司網,而且很可能越演越烈”。他還說:“要是我們想製造一種包含40個基因的醫用產品,20家公司分別持有這些基因的專利權,那我們的麻煩可就大了。根本沒人知道該怎麼解決。”10 要是人人都跑去打官司,把創新拋在一邊,困局乘機而入,我們全會輸個精光。
記住,圖3…2是一幅官司示意圖,僅僅涵蓋了基因微陣列(一種診斷工具,把多種基因探針放在微晶片上,篩選基因組裡包含的資訊)的小小一角。不管你是否留意過自2000年開始進行到現在的微陣列新聞,或者是否考察過生物醫學的其他領域,情況完全一樣—許多創新變成了打官司。
圖3…2 2000年基因微陣列專利官司示意圖 11
請注意,打官司還不是全部。批准專利權的過程本身,與專利權的內容一樣,很容易引發困局。例如,在美國,生物技術專利權的歸檔和公佈之間存在很長時間的延遲。專利權未決期間,沒人知道最終能獲得多大的權利覆蓋範圍,甚至沒人知道申請是否能獲得批准。未決的專利權本身並不具備執行權,然而,企業和大學會在專利生效之前,為本機構的研究結果許可權利。此外,企業還會根據專利申請保護的預期權利進行籌資活動。於是每一項潛在專利都創造出一個權利幽靈,隨時可能啟用困局。考慮到生物醫學研究耗時漫長,申請人為專利創造的潛在權利,恐怕比美國專利商標局最終批准的實際權利更為重要。
專利革命
近年來,專利申請呈指數增長,不僅意味著核准專利的時間越來越長,還意味著專利商標局核准的專利質量出現了下降。12 圖3…3是自美國建國以來各領域的所有存世專利。兩位頂尖的專利理論家,馬克·列姆萊和卡爾·夏皮羅指出,專利是“隨機的”,也即他們對產權的看法並不像人們想得那麼肯定。13 商標專利局批准大多數專利申請,之後讓人們為其有效性爭論不休。判斷鄰居在你籬笆的哪邊,比判斷獲批准的專利是有效還是侵權要容易多了。約有半數提出訴訟的專利是無效的;剩下有效的一半,又有半數是侵權的。14 但每一項專利都打官司,成本太高,太耗時間,結果又無法確定。因此,哪怕手裡的專利權有可能侵權或無效,專利所有人仍然可以憑藉它榨取許可費、阻止創新。不可靠的專利太多,狠狠地拖了創新的後腿。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藥品困局是怎麼回事(2)
圖3…3 美國曆年來的存世專利
然而,生物醫學研究領域最主要的困局源頭,並不在具體的某起官司上,甚至也不在專利範圍和有效性的不確定上,而在於進行任何形式的創新,包括藥品開發,都必須獲得所有相關權利。一家公司可能有十足的把握打贏某場專利官司,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