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84部分,官居一品,一半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據。他的弟子王艮所創的泰州學派,更是提倡‘百姓日用即道’,為商人治生經商的正當性提供了充分的理論保障,使經商不再是末業和賤業,而是道之所存,光明正大的,商人的社會地位因此有了儒家倫理的充分肯定。

所以無論從解放思想,還是鼓勵工商來看,陽明心學,尤其是主張‘百姓日用即是道’的泰州學派,都極具弘揚價值。高舉陽明心學這面大旗,是沈默很久之前便定下的方針,所以他才會修陽明公祠,才會孜孜不倦的鑽研心學各流派的著述。

但為何心學有這麼多的進步之處,卻沒有挽救大明走向滅亡呢?因為心學發展下去,後學者們一味否定程朱理學,繼而連帶孔孟儒學也一併摒棄,放棄了儒家本身提倡的‘經世致用’和‘嚴謹治學’的優良傳統,不讀書,不探討實際學問,只知談心性、參話頭,形成了終日清談的空疏學風。心學以外的諸子百家之學也都遭到了厄運,人人都去高談闊論,再沒人人肯埋頭研究了,各個領域幾乎都形同荒漠。翕翕訾訾,如沸如狂。創書院以聚徒,而官學幾廢;著語錄以惑眾,而經史不講。學士薄舉業而弗習,縉紳棄官守而弗務。後來到了萬曆年間,竟出現了政府崗位嚴重缺額的罕見現象,嚴重影響了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也怪不得張居正後來要禁燬天下書院了。

甚至連社會道德也淪喪了,人人打著‘貴乎自我’的旗號,實際自私自利,只知自身享樂,毫無愛國之心,更無犧牲精神,這才讓泱泱大國,亡在了流賊、建奴的手下……說大明亡於心學有些過,因為那畢竟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但王陽明確實也難辭其咎,他的‘心學’核心是良知,作為本體表現為先天之知。他說:‘人心之無不知,猶水之無不就下也。’也就是說,‘人心無不知’,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是王學理論中,無需求證的必然前提,並非由後天的經驗綜合而形成。

這種界定和推論在邏輯上的合法性頗成問題,但在陽明心學中,卻被用來說明心與知之間的邏輯關係——既然‘人心無不知’,既然‘心外無物’、‘心外無理’,那當然不需要對外界進行認識和改造,只要對本心,只需要整日枯坐高談,辯而論之,修煉心性,便可窮究世界本源,繼而成就聖賢……這與禪宗多麼的相近啊。列寧曾經精闢地指出:‘哲學唯心主義是經過人的無限複雜的、辯證的認識,而通向僧侶主義的道路。’而陽明心學,正是人類唯心哲學的頂峰。

事實上,即使是王陽明本人,也因為片面地、無限誇大‘心’的作用,而使自己陷入了禪宗的泥坑。如果說,在心學形成的過程中,他還沒有完全摒棄‘事功’思想的話,那麼到了晚年,已經明顯地表露出虛無主義的傾向……連開山宗師都如此,他的信徒們哪有不淪陷的道理?

要想擺脫這種宿命,跳出虛無主義的窠臼,唯有否定這種‘人心無不知’的先驗論,所以沈默巧妙提出了‘心無本體論’,意欲用這一命題說明,人心本來不具備任何道德與知識,想要獲得知識、提高道德,必須充分發揮心的認識作用,透過不同的途徑去認識,透過實踐與思考相結合把握真理。還進一步提出了‘功夫即本體’,更是把道德和知識界定為後天學習和踐履的結果,否定有人可以生而知之。

這是對王學虛無主義的修正,消除其唯心空談的不良影響,使其化為‘經邦弘化,康濟艱難’的經世之學,繼而提出‘學問之道,貴在實行。聖賢之學,俱在踐履。更需於江山險要,士馬食貨,典制沿革,皆極意研究’,實際上與永嘉學派的‘實學’有同工之妙,卻又有本質不同,因為他並未背棄心學……

沈默的‘心無本體’與王陽明所謂‘心無體’,有同根相生的意蘊,沈默並不否認‘心’作為本體存在的地位與價值,但要求學者不可將‘心’視為脫離萬物的絕對存在,而應看到作為天地萬物本體之心,是‘變化不測,萬千不同’的。這樣就把對心學的研究重點從‘致良知’,轉移到‘用功夫’上,所以欲領悟‘一心’之本體,必須以‘功夫’去窮‘萬殊’之心,惟有‘功夫’實在,方達到對心本體的把握。在功夫與本體合一的前提下,重功夫而不廢本體,實現了對內自省和對外實踐的統一,比較圓滿地解決了功夫與本體的辯證關係。

這樣一來,沈默的新學說,既繼承心學的優點和長處,又摒棄了其缺點和短處,且仍然在心學的範疇。只是在沈默這裡,心對道德和知識的認知,不再是先天的前提,而是後天學習和實踐的結果,這樣除了可以消滅虛無主義,批判脫離現實之外,更為吸收別派的優秀思想,以及未來大力提倡科學,創造了足夠的理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如戲

孤悟

不朽天途

天馬行空

錦桐

閒聽落花

被鴿子o偷聞資訊素後

慕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