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26部分,官居一品,一半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事,再也不會發生了。
北邊一時守備堅固,敵不能入,只能都轉到遼東去了。遼東是大明固有的領土,作為燕京左臂、三面瀕夷,一面阻海,山海關限隔內外,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又因為其頻繁遭受蒙古、女真人的騷擾,漢家百姓定居艱難,因而地廣人稀,人口都集中在衛所駐地,而且大都是軍隊家屬,故而遼東地區不置府縣,專以都司衛所,實行軍事統治。
這種因地制宜的設定,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確實起到了積極作用,曾經十餘萬兵馬全靠屯田,無需內地供養。然而好景不長,軍屯的弊端一樣在這裡爆發,而且因為地處關外,更加無法無天。大量的屯田被世襲武將家族侵吞,衛所軍民淪為農奴,無奈大批逃亡。以至於田地荒蕪,屯田盡廢,餉源枯竭,軍備逐漸廢馳,使蒙古人來去自如,完全喪失了對關內的屏障作用。
選定這裡做戰場,自然是看中了其本身就是軍事地區,而且地廣人稀,對民生的破壞程度最小。但也正因為地廣人稀,必須要用騎兵來作戰,作為土生土長遼東人的李成梁,實在是非他不可的人選。
沈默之所以一開始沒用他,倒不是擔心他不能勝任,而是擔心他在關外不受控制的胡作非為,更加擔心遼東的武將集團,會更加水潑不進、尾大不掉。但想要在遼東成事,就只能用遼人,這是沒有辦法的。
沒有李成梁,遼東武將一樣勾結成團,遊離於朝廷的統治之外,還不如讓一個自己人去當頭兒,至少還能控制得住,至於後果,還是等先把遼東平了,除去大明真正的生死大敵再說吧。
對於李成梁性格上的弱點,沈默可說是不厭其煩,常常去信予以勸導。反覆督促他不要目無軍紀,只想著立功,更不要濫殺無辜,激化民族矛盾。首輔對一個邊將能如此耐心指點,實屬罕見,李成梁一介武夫,怎能不甘願效命?
上任遼東總兵後,面對著土蠻和朵顏的二十多萬人馬,他坐鎮遼陽、臨危不懼,積極修工事,選將校,招健兒,穩住了局勢。但防守從來不是他的第一選擇,站穩腳跟後,李成梁很快便轉守為攻,於隆慶五年,夾擊土蠻部於卓山,斬首千餘級,立下了征戰遼東第一功。
到了萬曆年間,他破敵之役更不可勝數。萬曆元年,朵顏部和土蠻匯合兩萬騎,南掠永平、瀋陽,李成梁率火器營迎頭痛擊,殲敵千餘。然後,他率軍趁夜出塞,長途奔襲二百餘里,直搗敵軍進犯的營地——劈山營,又是斬首千級,此為劈山營大捷。
類似這樣的夾擊、奔襲,斬首幾百到千餘的勝利,從萬曆元年到三年間不可計數。遼東平原上煙塵滾滾,大明軍旗所向,韃虜望風披靡,只能遠遠躲開。昔日明軍被打得躲在城堡中不敢露頭的局面,已是恍若隔世了。
有時候過於勇猛也不好,僅用三年時間便把韃虜遠遠攆走,固然令李成梁名聲大振,可是戰功就不好著落了,沒有戰功如何為部下討賞?要想欺負蒙古人,只有命部隊長途奔襲,但那樣的損耗太大,往往得不償失。而且因為監軍御史的存在,讓李成梁想濫殺平民冒功,也變得不現實。
擅殺平民冒功,是大明軍隊流行了百年的惡行,到了李成梁這裡,更是肆無忌憚。士兵們在戰事結束後,成批殺害邊境平民,割下腦袋,按蒙古習俗重新結成鞭子,冒充敵首。兵部人員論人頭點數,其他不問。早在嚴嵩當政年間,邊兵擅殺就是邊民的一大害。沈默的恩師沈煉便曾沉痛詠詩道:‘割生獻馘古來無,解道功成萬骨枯。白草黃沙風雨夜,冤魂多少覓頭顱!’
為了遏制這一醜惡現象,沈默命監軍御史對戰報負責,如有虛報、謊報,或者殺平民冒功的情況,則嚴懲不貸。與對文官的溫柔手段不同,沈默治軍十分嚴厲,在殺了幾個當成耳旁風的傢伙之後,監軍御史們終於瞪起眼來,監視部隊每一次作戰。殺平民冒功的事情終於不再多見……
所以最近一年多,李成梁幾乎沒有大的戰功,雖然出擊頻繁,但每次斬首不過一二百人,至多二三百人,對已經習慣了李大帥戰無不勝的朝廷、皇帝和民眾來說,實在沒什麼可激動的。
然而在皇帝大婚之前,遼東方面六百里加急傳來捷報:卻說遼東巡撫張學顏與總兵李成粱探得情報,韃虜欲趁明軍慶祝皇帝大婚,防守鬆懈之際,長途襲掠搶劫牛羊。這二人遂將計就計,遂誘敵深入迂迴包抄。最終在長定堡,將進犯的虜敵合圍掩殺,大獲全勝,自虜酋以下,斬得虜級兩千餘首,這是數年都未曾有過的大捷,不但國威大震,也將歡慶氣氛推向了高潮。
當時捷報一到北京,萬曆高興極了,立即告謝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